明长城嘉峪关段
明长城嘉峪关段全长56.6千米,根据修筑时间先后,分为东长城、西长城和北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为一个体系(合称“东北长城”)。东长城、北长城与西长城呈“T”字形分布,在峪泉镇嘉峪关村附近相连接。在嘉峪关市境内,明长城主要分布在峪泉镇和新城镇。东长城和北长城分布于嘉峪关市境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0.1千米,均修筑于洪积扇冲积平原的盐碱草滩湿地、田野村庄、戈壁平原及工厂园区,区域内地势平坦。起自峪泉镇嘉峪关村五组西北,以暗壁4号敌台与西长城相接,向东北经小洋连、酒钢公司厂区,在戈壁滩穿行,至野麻湾堡东北米处折向东南,依次经过新城镇长城村、新城村、柳条墩,至新城镇中沟村五组东2.2千米处盐碱草滩进入酒泉市肃州区境内。以新城堡为界(从夯层和土质分析,分界点应在长城村,而不是新城堡),东南段属东长城,西北段为北长城。西长城分布于市区西侧,呈南北走向,长13.5千米。西长城是嘉峪关关城两翼,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长城修筑在戈壁滩上,地势平坦,在关外可以看到长城墙体,故称“明墙”。该段长城起自讨赖河北岸,邻近一墩(讨赖河墩),向北偏东延伸,经二墩、三墩,至嘉峪关关城外城南墙西段与关城相接;北段长城靠近嘉峪山东麓修筑,所在区域地貌多山,地势变化较大,土壤以戈壁砂砾石为主,在关外无法看到长城墙体,故称“暗壁”。该段长城起自嘉峪关关城外城闸门墩,在嘉峪山内侧向北延伸,经嘉峪关村二组、四组、五组,穿过戈壁滩,进入峪泉镇黄草营村一组西面,至黄草营西面黑山梁上。另有“断壁长城”(年长城资源调查时命名为“暗壁支线长城”),位于石关峡口南侧,呈“T”字形与西长城连接。西长城外侧挖有壕堑,称“西长城外壕”。本段长城烽火台以关城为中心,有三条线路:第一路向东穿过市区到达酒泉市肃州区,第二路连接祁连山冰沟口,第三路向西延伸15千米,至双井子城堡,东北长城以北还有一路外围烽燧线,分布于市境北部。
本段长城由墙体、壕堑、关堡和单体建筑组成。墙体长43.6千米,黄土或夹沙夯筑为主,夯层厚0.1~0.27米,大部分采用木板、木椽加帮,中间填土夯筑,个别为片石加土砌筑。墙体底宽0.7~4.8米,顶宽0.4~3.8米,高0.3~4.7米。壕堑长12.9千米,构筑方式有两种:一是中间挖沟,土石堆于两边成垄;二是在黑山地带削山成壕。关堡8座,其中关1座,即嘉峪关关城,堡7座。关堡黄土夯筑,夯层厚0.08~0.21米,嘉峪关关城外部包砖。单体建筑54座,其中敌台19座、烽火台35座。敌台依墙而建者12座,骑墙而建者2座,其他情况者5座。单体建筑平面主要呈矩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剖面主要呈梯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单体建筑构筑方式分为:一是黄土夯筑,个别为黄沙土夯筑、夹片石或卵石夯筑;二是沙土夯筑;三是土坯砌筑,个别为夹砂石砌筑及外侧沙土夹杨树枝帮夯;四是砂石堆砌;五是石板或夹砂土垒砌;六是两种或三种构筑方式混筑,野麻湾10号敌台为黄土夯筑、沙土夯筑和土坯砌筑三种构筑方式,其余均为两种,有外部黄土夯筑、内部土坯砌筑,外部土坯砌筑、内部黄土夯筑,北侧黄土夯筑、南侧土坯砌筑,及上部土坯砌筑、下部石板垒砌。单体建筑黄土(含黄沙土)夯筑夯层厚0.08~0.26米,沙土夯筑夯层厚0.18~0.25米,土坯长30~44厘米,宽18~25厘米,厚7~15厘米。部分单体建筑周围有燧体,个别有围墙(墩院)、壕沟等。本段长城属明代甘肃镇肃州路参将防区。
东北长城
东北长城长.04米。黄沙土和盐碱土夯筑(部分有黄色胶土和黄粘土),夹杂少量砂石,夯层厚0.17~0.25米。底宽0.7~4.8米,顶宽0.4~3.8米,高0.3~4.2米。
西长城
西长城长.4米。黄沙土和黄色胶土夯筑,夹杂少量卵石(或砂石),夯层厚0.13~0.22米。底宽2.1~4米,顶宽1.4~2.5米,高0.2~4.7米,顶部有女墙。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嘉峪关村一组西、祁连山北麓嘉峪塬上,因塬得名,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西襟锁钥”之称。汉代设玉石障,五代设天门关,一直有关无城。明洪武五年(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之后,奏朝廷弃敦煌不守,在此置关筑城镇守,周二百二十丈,时为土城。弘治八年(年),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三层三檐高17米的嘉峪关楼,此楼在20世纪30年代损毁,年原址重建。弘治十四年(年),筑罗城。正德元年(年)八月,李端澄又按照当年修建嘉峪关楼的式样、规格,监修柔远楼和光化楼及官厅、夷厂、仓库等附属建筑。清代对嘉峪关关城维修有五次:第一、二次,《重修嘉峪关碑记》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年重修。”第三次,修缮于乾隆五十六年(年)夏,直隶肃州徐耀龙主持加固关城,砖包光化楼台和城门,并立“光化门”门额;同年夏,直隶肃州高台知县和岁砖包“柔远门”和柔远楼楼台,并立“柔远门”门额;同年五月,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等重修嘉峪关城内戏台。第四次,重修于清咸丰三年(年)仲秋八月,成于清咸丰四年(年)闰七月。此次重修由肃州镇上奏文宗皇帝批准,经费由各方集资筹措。第五次,修缮于清同治十三年至清光绪二年(~年)间,由左宗棠将军派将兵重修关楼,并亲题“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悬于关楼之上。清中叶以后,成为税卡。关城坐东向西,平面呈梯形,周长米,占地面积平方米。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等五部分组成。内城是关城主体和中心,平面呈梯形,东墙长.5米,西墙长.9米,南墙长.2米,北墙长.2米。墙高9米,外侧上建1.7米高的垛墙,内侧上建0.9米高的女墙。城墙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以上用土坯加固,底宽6.6米,顶宽2米,收分明显。内城设有东、西二门,东曰“光化门”,西曰“柔远门”,其上各建一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东西对峙,分别称为“光化楼”、“柔远楼”,与关楼位于同一中轴线上,楼高17米。城四隅皆建有砖砌角楼,南北城墙中部各建有敌楼1座。城内还分布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嘉峪公馆、警卫营房、夷厂、仓库等。内城东、西门外各有瓮城1座,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罗城位于西瓮城外,利用外城西墙,呈“凸”字形,青砖包砌,长.7米,高10.5米。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有三滴水歇山式木构关楼。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与外城城墙相接。关城西门外39米还有月城,为砂砾石堆积形成的砂石梁,呈月牙状,半环绕关城西门,坐东向西,为掩护关城的第一道防线。外城筑于内城东、南、北外围,西与罗城相接,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同时与关城两翼的“明墙”、“暗壁”相连,成犄角之势。外城墙长米,高3.8米。外城早年建有街道、驿站、店铺等,现仅有戏台、文昌阁、关帝庙三座建筑,均在东瓮城东侧。戏楼为清代建筑,文昌阁为清道光二年(年)重建,关帝庙门前牌坊为明代遗存,庙宇为年在原基础上重建。外城东墙北段开一闸门,即“东闸门”,作为关城东面的出入口,上有小门楼,门额悬“天下雄关”匾额。关城外围1~5米处有一道壕沟(护城河),上宽3.8~10.8米,底宽1.6~2.6米,深0.75~3.5米,现存沟长余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讨赖河谷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防守之势,与附近的长城、壕堑、墩台等设施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是中国西部明长城最重要的军事关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防御作用和历史价值,由于地处丝路交通要道,为保障商贸往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墩
一墩位于峪泉镇嘉峪关村一组西、讨赖河北岸,又名“讨赖河墩”。平面略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略有收分。顶部东西长8.4米,南北宽7.9米,底部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3.1米,高7.2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7~0.21米。
长城工牌
长城工牌年出土于嘉峪关市西长城北段。青石质,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一日起初十日止”,“第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从中可看出当年夯筑长城是分段包打,把修筑队和人名记入牌中,以备追查施工责任者,此碑刻埋于城墙之内,作为检查城墙夯筑质量的依据。现存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明嘉峪关碣记碑
长城工牌青石质,高48厘米,宽29厘米,厚6厘米,明正德二年(年)承信校尉王镇刊立。正面横排阴刻“嘉峪关碣记”,正文记载嘉峪关东西二楼、玄帝庙和附属建筑修建原因、开工及落成时间、修建情况以及立碑和撰写者姓名、职务和时间。碑阴横排印刻“肃州卫”,其下竖行阴刻关城周长、东西楼间数和仓库、夷厂、官厅的间数,还刻有指挥官和各类工匠姓名。碑侧面刻七言诗一首,赞颂嘉峪关壮丽雄伟的风姿。现存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