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嘉峪关又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货们注意了!
咱们嘉峪关有一美食,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啦!
流传二百多年的传统工艺制成,
这个不一般的美食,
就是锅盔!
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看了这么多,
是不是都要流口水啦?
这里还有一个劲爆消息↓
为了满足各位吃货,
峪泉镇今年春节也会提供锅盔售卖哟~
想吃的小伙伴们抓紧了,
扫描下方即可购买~
都说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美味才是真美食,锅盔就是嘉峪关几代人都念念不忘的美味,一提起它,很多人就能想起小时候记忆中的那个味道~那么,你了解它吗?
“锅盔”简介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西北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因直径超过二尺,又圆又厚像锅盖而得名。在农村地区,人们往往在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特别注重锅盔制作,以美食来迎接佳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愿。现今峪泉锅盔,也成为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锅盔”的传说故事
相传,明长城修建时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好技艺。修建长城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活重路途又遥远,往往不能按时吃饭。有一天,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从此后,工地上香气弥漫,工地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不错,忙派专人送到京城,而这种烙馍的方法,也逐渐流传到民间。
锅盔的制作工艺流程
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样式也日渐丰富。根据人们的爱好和需求,传统锅盔也加入了核桃、葡萄干、花生、沙枣面等佐料,使嘉峪关锅盔“各具风格”“独树一帜”。传统锅盔则是由面粉加水先和成死面块,然后进行切分,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用温布盖严进行发酵。面揉好后,做成平锅型,上撒芝麻,下透“气眼”,型边印上花纹。最后一遍工序是烘烤,这是关键一环,现在农村也多用木炭烤制,烘烤时在特制的平锅内,用文火上下加工,即“放在平锅上炕”。烤锅盔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嘉峪关人都说“心急吃不了好锅盔”,要烘得外黄内壮,即外层焦酥香美,内层壮而不硌牙,又香又有嚼头才是上上佳品。
重要价值
1.锅盔的历史价值:锅盔的制作工艺最早起源于明代修筑长城时人人们便于食物的使用和储存,对考据还原明长城文化,以及研究明清时期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2.锅盔的营养价值:锅盔主要以小麦和各类杂粮为主,易消化、益脾胃,有助于体弱、儿童和老年人等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进行肠道调节。锅盔中添加了鸡蛋、花椒、香豆、南瓜等食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镁、铁、硒、铬等微量元素,能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动脉硬化,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锅盔的制作主要依靠老面发酵,发酵后营养价值是普通面条、大饼的3-4倍,能够产生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面粉里一种影响吸收的植酸可被酵母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3.锅盔的社会价值:锅盔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改良与创新,确立了其在嘉峪关饮食文化乃至河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并在峪泉镇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肿么样,是不是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锅盔?
那就行动吧!
买几个回家过春节,
简直爽歪歪的节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