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初放,春初晓,少年初览山河壮首师大

年4月,首都师大附中组织了高一、高二年级外出游学。同学们分别到北京、苏杭、成都、合肥、上海、吴越、南京、武汉、甘肃开始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五天的游学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上来。他们磨练了自己的品质,丰富了自身内涵,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他们一路前行,一路学习,一路收获。

01成功抵达西北黄河石林览自然盛景

4月9日凌晨4点,高一十班,十一班的同学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前往首都国际机场,奔赴此次游学的目的地——甘肃。飞机成功抵达目的地,在乘坐长达多小时的大巴车后,同学们来到了本次甘肃之旅的第一个站点——黄河石林。

在游览黄河石林时,我们选择乘坐了当地的特色交通方式——驴车。几十辆车穿行在高耸而形态多样的石柱山丛之中,伴随着讲解员细致而精彩的解说,让同学们近距离领略西北的苍茫与雄浑的大漠风景,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今日的旅程终于结束,同学们在活动手册中或以绘画,或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期待着明日更加精彩的游学内容。

我见过尘沙中的飞扬黄土。

将近两个小时的飞机,又加以三个多小时的大巴颠簸,高大的鲜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丛蔟的红柳。

甘肃。干,且素。

下午,便坐上了驴车,乖顺的毛驴头上系着五彩绒球,颈上挂有铜铃轻响,拉着木板的车,摇摇晃晃地走上那迂回小路。

时间,似乎忽然间慢了下来。看着大巴车上忽而闪过的黄土丘陵从自己眼前慢慢的经过,每一座丘,每一道褶,甚至每一粒沙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日光折射在空气中弥漫的干燥黄土上,给身边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每一样景物似乎都被过滤成同一种风格,蒙着黄沙。

看,那是黄河鲤,那是一线天,那是孔雀屏,赶驴车的老伯一一指给我看。也许吧,是这样的土地,养育出了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眼睛和活悦的心,为西北干燥的黄涂上颜色,他们的眼睛,在黄沙之后,是那么亮。

人生终归是一场旅途吧,不管是留在一个地方做着重样的工作也罢,是游历四方行路万里也罢,心,是要永远活悦着的。

我从北京来,我到西北去。

——高一11班袁紫馨

有时,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麻木了。换一个环境,反而会变得细腻。所以当我踏上这片荒亘的土地时,焕然一新之感充斥在每个细胞中。

上午的时光大体是在大巴车和飞机上度过的,兼地理老师兼甘肃人的班主任王佳老师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甘肃的概况。伴着老师和导游的讲解,大巴将我们带到黄河石林景区。中午饭是在当地的农家乐吃的,都是当地特色,很好吃。

下午,我们徒步游览,近距离观赏石林景观。这一天中最最有意思的事情,一定是骑驴车了。每辆驴车容纳三人,一辆车有一位赶驴人。沙漠乘驴,一路踏歌。在观赏石林风光的同时,享受闲适悠然的时光,欢声笑语里,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踏歌而反,同时期待着明天的朝阳。

——高一11班李安谛

我伸手弹落膝间的黄土,就遇到了你,黄河。你就静静地淌在那里,与我相视凝望。没有言语的交流,就如你以往的那样,沉默,又在沉默中不失本职。

当地人热情的向我们介绍着羊皮筏子,那豪迈直率,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你的孩子。他们说黄河,是条真真正正的河,一条值得用母亲相称的河。他们的祖先,就是乘坐着泛黄的筏子,顺河而下,行遍了华夏土地,也是黄河,载着清瓜脆果,为这寥寥大西北生是打出了瓜果之乡的旗号。他说,这条河,值得你尊重、爱戴。

我望着你,就像最初的最初一样,眼里不含半点污浊,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故事。

——高一11班罗亦然02吹梦至丹霞

披着红晕的朝阳,十班和十一班的同学走在前往张掖的路上。我们的目的地——那个彩虹飞过的地方——张掖丹霞山。

njiho

今天上午的时光是在高铁上度过的。从兰州到张掖,约有五百公里的距离。行程过程中没有网络,除了欣赏窗外的景色,似乎没有别的事可做,但沿路的风光却让每一个人都倍感惊喜。透过玻璃窗与窗外氤氲的薄雾,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庄与田地,可以清晰地看到田地里耕作着的人们。他们似乎在笑,似乎在热情地讨论着今年的收成。起伏的山峦,与时不时闯入的黑黝山洞,又为旅程增添一抹兴味。如果你累了,就请向窗外望望吧,放松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在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中,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放空,去享受平淡的精彩。

张掖的丹霞山,是甘肃中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皆言,一眼七彩丹霞,天下群山无色。张掖丹霞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西北大漠漫漫黄沙之中的一抹红霞,是单色调中的彩染。

今天算是个好天气,没有昨日扬起的漫天黄沙,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丹霞的色彩在眼前展现的清清楚楚。乘上大巴车,前往观景台。往车窗外望去,岩壁已然围绕在四面八方。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红、白、黄、绿,不是重叠在一起,而是一层一层分离而鲜明,随着山峦起伏。

那样的色彩,像是由颜料细细彩绘而成,而它偏偏是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历长期的地质变化孕育出来的。人站在观景台上,面对着这面积庞大,“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顿觉自身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奇妙。

当我们来到这片奇景前时,就被这自然调和的艳色俘获,同学们在惊叹与赞美声中,纷纷拍照留下记忆的印痕,并且忘却了旅途中周转的劳顿,登上木栈道,到达丹霞山的至高点,一览奇异而绚丽多姿的群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丹霞山的最后一站,有一个小小的祈福亭,悬满了行到之人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微风拂过,铃声飒飒,奏响一曲来自大漠的歌谣。

njiho

结束了美妙的丹霞之旅,我们驱车前往明日的下一个目的地——嘉峪关。明日的我们,又会与甘肃擦出什么美丽的火花,又会收获怎样独特的感受?让我们拭目以待!

过凉州记

黄河浊浪逆折回,关陇大漠晓星颓。

征戍难归空北望,羁旅不去枉含悲。

长风朔朔过金城,平沙莽莽掠流水。

祁连山雪可堪扫,安得良将守西陲。

——高一10班沈疏桐

你看,谁把万花筒

打碎在了这片峰峦

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呀

——高一10班李嘉宜

两天下来,似乎已经适应了干烈的西北风,车窗外茫茫越过的望不到边的平原,和那些间簇稀疏的灰绿。

甘肃的天空总不是很蓝,蚕茧般的白云弥漫在似有若无的扬沙之中。

眼前忽的被遮挡,一片山,一片很长很宽的山,毫无征兆的拔地而起。

近了,近了,那每一条山脊上,竟斑斓的泛出五彩的颜色,各种颜色的累加,都是那样规律而又恣意。土黄是黄河,深褐是土地,棕黄是沙漠,灰绿是胡杨,朱红是山人脸上的飞霞,青白是山间呼啸的吹风。它们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的都泛着不同颜色的稀碎光辉,而又像水波纹一样一道道地漾开来,坚硬而又柔软。

那些连绵的山脊,是地球内部爆发的产物,这种强大的力量,将这些沙土集聚成山。自然一样是个有情人啊,它怕一座山太孤寂突兀而成了石碑,于是有了群山成片,它怕这群山太低调朴素而成了土坡,于是有了丹霞彩丘,它怕彩丘太过齐整而成了高台,于是有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似那织锦铺地,霞飞山峦。

我见证了这片山的青春与年迈,但无论如何,它都是那么美,美的活泼而安详。

我见证了这片山中大自然扬起的嘴角。

亲爱的,愿你去仔细听听五彩沙土的呢喃,风声的呼唤,愿你去仔细听听五彩沙土的呢喃,风声的呼唤,愿你像这片山,坚强而温柔。

沙土散了些,阳光撒落下来。

——高一11班袁紫馨

路途中,总是免不了奔波。当你我行在路上,你会愿留点时间给这个世界吗?

这个世界很美,世界里的中国不输气魄,中国的西北幅员辽阔,行在路上,再普通的一切,都都别有一番风韵。不论是一直与铁轨相伴的黄河,还是边关冷月下的胡杨,抑或是此时此刻悄然眺望窗外景致的你,都成了不可多得的风景。行过丹霞,看到阳光的彩晕于七色的沙混在一起,不输霓虹。我们一起走过雪线,寻过荒漠,果然,我伴你游离一生所羁,行在路上,你就是最绚烂的风光。

路途中,我见过了苍穹之上的蔚蓝;见过了沙漠荼靡的夏花,走过都市、村落。直至此次才发现,与你们同行,才算走过。

——高一11班罗亦然

3嘉峪关――百丈伟雄关楼角悬星斗

早就不是第一次听到嘉峪关的名字了,无数诗篇赞美着它的苍凉亘古与巍然耸立。但嘉峪关的雄伟壮观还是令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人之叹然。

njiho

嘉峪关,长城的起点,南依祁连,北凭黑山,有誉“天下第一雄关”,是屹立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曾有古人赋诗而咏――“百丈伟雄关,楼角悬星斗。万里城垣远接天,垣上飞云走。秋夜月如钩,风雪长相守。昔日狼烟不再看,牧笛东风柳。”如今再品,便是嘉峪关如今之写照了。

渺渺尘沙,袅袅狼烟,听鼓声震天,看旌旗舞动,轮回的岁月为这座古城披上一件苍渺的外衣。看那紧闭的城门与雄伟的城楼,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座最西边的关口中,有多少英魂曾被埋葬?有多少颂歌曾被传唱?有多少呐喊与哭泣?有多少失败与凯旋?嘉峪关不语。它只是站在这最西端,守护着广袤的西北,守护着荒凉的西北。斑驳的城墙,是它被风沙吹皱的脸,高耸的角楼,是它眺望远方的眼眸。

嘉峪关分有内城、罗城与外城三区,以此保证嘉峪关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当我们徘徊于高耸而坚实的城墙之间,仰首去往那楼宇森然,顿时被这嘉峪关的雄伟所震撼,而对那些建造关卡的古人生出敬佩之情。

在嘉峪关头,内城外墙勾连环接,箭楼角楼相倚相望。厚重的城墙见证了无数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缺的砖瓦若隐若现,万里黄土地之上,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

而沿着陡阶登上城楼,心中所感,又有不同。望眼具是大漠苍茫,戈壁连着雪山,油然而生的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豁然与雄浑之感。面对如此情景,同学们不禁想象到,古时守关将士“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悲怆心境。

njiho

结束了嘉峪关的游览,同学们感慨万千,甘肃不仅有着苍茫的自然盛景,更加令人心魂激荡的,是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嘉峪关,河西边塞,在连天的戈壁中拔地而起,遥对祁连山脉。大漠黑山两相望,苍茫何处知劲草。在风沙中伫立五百载,当年撕杀征战的铁骑、南来北往的商旅,都随着岁月流逝远去了,留下的脚步印在石板路的沟壑中。那关城,曾是个战士,如今成为了孤独的退伍的老兵,聆听着远去的鼓角和战马的嘶鸣。

河西,自古是战争与和平的决定之地。从远古的大月氏西逐葱岭到胡马飞来班超出使,从汉代的断匈奴右臂到唐朝的公主外嫁,战争与和亲轮番上演,都是为了求得一片安宁。嘉峪关见证了华夏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什么是中华?嘉峪关诉说着答案。它是隔离的关隘,但它更是入口、是民族融合的大门。民族生命的真相是催生平安的永恒。这一永恒即是以五十六个民族汇聚的中华民族。嘉峪关是这一过程的见证,也是这过程的映射。在争斗中逐渐理解,进而信任,以致和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相同大于相异。嘉峪关的战略意义远小于它作为民族融合载体的意义。

刀枪剑戟已埋藏在黄沙之下,关内关外只剩下地理位置分界的含义。分久必合,和平是所有人民的夙愿。嘉峪关用它卸下的戎装告诉我们,怀远是大道。

——高一11班李培池

他们念念不忘。

似乎在这边远的地方,一切都变得硬朗起来。南国柔软的垂柳,植在嘉峪关的城楼之下,树干竟直挺地冲向天空,连那最末梢的柳枝也弯起小小的弧度,指向――那遥远边关之外的地方。

那边关之外,是远山茫茫。那边关之内,是战士们的家乡。

一层一层的黄土,夯实成连绵不断的城墙,风沙乍起,细腻的土沙飞扬,那无辜的风,和将士们一起,整日整夜地守在这城墙之上。

那坚实的城墙脚下,有一块石。

传说,是因为一对恩爱的飞燕,在飞跃嘉峪关时,雄燕被关在了城外,一双燕子,在同一座城门的内外双双殉情,雌燕,落在了城墙内的这块石头上。

传说,轻敲这块石头,能听到悠悠的燕鸣,乘着风传到那万里的边关之外,将将士们的思念传到他们亲人的耳中。

于是,它得名——燕鸣石。

于是,从古至今,有一批一批的人,轻敲这块石头。他们祈愿,自己的丈夫儿子从乱箭之中平安归来,他们祈愿,这座城墙下,再也不要烽火连绵。

将士们是很难受的吧,欲为河山身赴难,却念远亲复牵连。是整日面对大漠的壮志宽广,是城下垂柳思念家乡。葡萄美酒夜光杯,在清冷的月下,喝成了浊酒一杯家万里。

这块燕鸣石,座落在城墙脚下,而又是那马道之旁,与那壮志凌云相比,相思之苦微不足道啊,可是为什么连走着马道巡城的将军,也要敲一敲它呢?

他们念念不忘。

——高一11班袁紫馨

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马,与谁争天下?

——高一11班李安谛

甘肃研学——嘉峪关长城

在开阔的视野中,嘉峪关的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云彩。夕阳下,它一身古铜色,生生摆出一副威武刚猛铁壁铜关的气势。

我平生第一次直面这样莫大的沙漠,第一次真切体验这塞外风光。当我踏着马道登上嘉峪关城楼,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感慨油然而生。

在嘉峪关头,内城外墙勾连环接,箭楼角楼相倚相望。厚重的城墙见证了无数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缺的砖瓦若隐若现,万里黄土地之上,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

走在内墙之上,向城外眺望,我仿佛听到了战士们的嘶吼声与战争焦灼的状态。那是令人心情无比激愤的时刻,是唯有嘉峪关长城所能带给你的感受。

随着马道可以一路穿过外墙到达城外,抬头仰望这座沧桑而又雄伟的城墙,心中畏然;用手抚摸这面由砖泥砌成的墙,似是注满了力量一般,我告诉自己这不是一面普普通通用砖瓦砌成的墙。

前几日我已领略了些西北的风情,已然使我向往;今日来了这嘉峪关长城之后,我对大西北的情怀更加深刻,也为祖国拥有这样一座被历史故事萦绕、富有内涵、人情热烈的城市感到庆幸。

——高一11班李松霖

终见

见过戈壁茫茫

见过千沟万壑和黄沙芜荒

没见过城关的苍凉雄壮

没见过夯土的岁月珍藏

直至亲眼目睹了其似一城分明三行

定城一砖稳住了楼关的重量

翁中鳖之势四壁相垂的模样

才知道古时人堆砌的智慧之梁

成就了华夏的边关烽火与西域坚守的篇章

又见轻敲石块燕鸣悲戚

才体会了悲欢离合的感伤

才深刻了和平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影响

眼前的嘉峪

带来的不止六百多年的历史潮浪

不止情绪的共鸣和嗟叹

是对于当时刻骨至深的铭记

是对于人世间规律与变换的阐释

是对于苦难中依然昂首阔步精神的无声赞扬

——高一10班李嘉宜

《游嘉峪关有感》

纵横天关瞰碧霄,

神驰霄汉万里遥。

千年征战望胡烟,

旌旗猎猎伴英豪。

——高一11班尹承修4鸣沙山大漠深处,驼铃悠扬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一入鸣沙山,耳畔便是田震悠扬的乐曲――《月牙泉》。放眼望去,延绵的沙山上,驼队如墨迹随意点画在白纸上,行云流水。

njiho

鸣沙山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形成已有近三千年的时间。早在东汉便有记载“河西有沙角山”,此“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鸣沙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因人走在沙上会听见脚下所踏的沙子呜呜作响而得名。狂风大作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微风轻拂的声响又似丝竹管弦。自古以来,因为沙子作响而产生的传说数不胜数,为大漠风光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njiho

月牙泉则被沙山簇拥在中心,宛若大漠中的一方绿洲。因其形状酷似新月而得名。步行于松软的沙子间,望着那泉水,周围是无垠的沙山,的确领略到一种不一样的大漠风光。

两个景点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属于大漠戈壁的壮阔景色。

我们也骑上骆驼,伴随着声声驼铃,行走在黄沙之中。时值日落,眼前雄浑盛景,忽然想起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感慨,皆在不言之中。

1

鸣沙山满天的黄沙告诉我

你是大漠中的月牙泉

无论我走多远

你都在那里

2

敦煌用一千年凿了七百个洞窟

我用一千分的力气

每天想七百多次你

3

西北的风喜欢西北的岩石

于是他们就一起变成了

最好看的样子

——高一11班李闻达

鸣沙山

敦煌是真正的中华西陲,自嘉峪关再西行八百里,便是到了敦煌。一路上的莽莽群山到这里已经幻化成了无垠的沙海,据说鸣沙山每逢大风之日便会发出萧萧鸣声。古传,这是阴兵借道,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将士永远地重复着他们无尽的征途。

人行走在沙漠里往往力竭,能让人们活着走出沙漠的只有骆驼。那是一种多么丑怪的动物—但是在这里美丑没有分别,人们不会再有心思发出文绉绉的审美,只会在意着自己的生存。

骆驼在沙海上一摇一摆却又十分稳当地踱着步,两千年前的古人就是这样走过沙漠的。

其实他们本可以守在长安,谁不渴望安稳的生活?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会去探险的,凿通西域的张骞,千里奔袭酌酒为泉的霍去病,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们带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出征。因为他们相信,鸣沙山下总会有月牙泉,越过黄沙,会有一片新的世界。

在鸣沙山上俯瞰敦煌城,纵使我知道脚下的黄沙里埋着白骨,我仍是惊叹于城里的鲜润翠色。人是最脆弱的动物,也是最坚强的动物。再荒凉的地方,我们都能把生命的痕迹留下。

——高一10班沈疏桐5莫高窟千年不变的信仰

今日,当汽车驶入鸣沙山的断崖处,那一个个参差错落,大小不一的洞窟便映入眼帘。只因乐僔目及鸣沙山上的一抹极乐之光,便引出了一长千年的奇迹。

它已在此静默伫立了千年,怀揣着在世界宝藏中无与伦比的财富。我们久仰它的大名,今日才得以渐渐走近,一睹真容。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njiho

几代人殚心竭虑的守护,让莫高窟从笼罩着漫漫浓雾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历尽劫难,走到了我们面前。

莫高窟之中佛像数千,引得无数行人僧侣前来朝拜,故此也称“千佛洞”。导游告诉我们,这千佛洞之中,每一尊佛像,每一处壁画,每一处美妙的故事与传说,无论大小,无论年代,无论供养人的贫与富,都是虔诚的仰佛人一抹一凿的心血与信仰,是甘肃人对佛教独特的理解与钟情,跨越千年的风尘与雨雪,来到我们的面前,让世人为这个美丽的奇迹所惊叹,亦为人们的虔诚所感慨万千。

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充满佛教艺术感,涉及建筑、历史、美术多个领域。当走进光线昏暗的洞窟,佛像安然伫立在正中央,壁画布满了墙壁,连脚下所踩都地砖都细细雕刻了花纹。讲解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每尊佛像,每张壁画的来历与故事。站在窟中,仿佛置身于千年前,壁画的每一笔线条,都能体会到礼佛者对信仰的虔诚。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自然与人为的种种因素,这个美丽的奇迹已然斑驳、衰老,流散在天涯海角。而这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窥探它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我们在期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奇迹可以得到不朽与永生,可以留于后世,让更多的人能够一度这信仰的产物。

无法以文字形容,无法以话语详述,唯有用心虔诚体会,才能领悟它真正的价值。

“这是一段无论用多精彩的文字都难以详述的历史,这是一个无论用多长时间都不能讲完的故事。”

——莫高窟陈列保护中心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

——莫高窟陈列保护中心

君不见,凉州四月飞霜雪,狂沙斗石随朔风。君不见,戈壁茫茫无人迹,唯有荒丘映碧空。飞将及嫖姚,西征何其难。酹酒以为泉,尔后汉家屯垦过南山。北临大漠,南控祁连,河西四千里,瀚海自阑干。守军念之愁不乐,商旅悚惧胆魄寒。孤雁片羽不得过,白马扬蹄奔袭难。敦煌城外万丈沙,晨星迢迢晓月斜。暂驻鸣沙侧,长歌念神佛。神佛佑我度天山,为君转语报平安。旄杖堕地驼铃歇,羯鼓声起舞胡旋。我亦半世飘零久,纵歌狂醉抒舒其悲。古来漠上多白骨,西游一去几人回。阳关柳,笛声扬,陇头流水别故乡,遂使游子枉断肠。

——高一10班沈疏桐

前辈

汉初,旷远的西部传来了声声驼铃。他们骑骏马,牵骆驼,率着汉朝的财宝、丝绸,一同前往荒芜之地。张骞,是第一批打开了西部道路的人。他向着西部,向着未知,大胆前行。前辈们寻骨而行,摸索着一条本不存在的路。

武帝,战马挥疆,率百万雄狮,平西域,建雄关。各代文武百官,尽自己一臂之力,修葺莫高窟,将敦煌渐渐推向巅峰。前辈们剑指沙场,用热血开辟疆域。

而后,朝代更迭,10代过后,丝路渐渐荒废,当他重见天日之际,又迎来了一批文物工作者。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飞天,菩萨,交付给荒漠。前辈们兢兢业业,让荒漠古城重焕生机。

如今,昔人已老,前辈不再,当下一批人再度爱上这片荒漠,不知会开拓怎样一片净土。

——高一11班罗亦然

它矗立在那里,在茫茫的大漠深矗立着,他长着一双黑色深邃的眼睛,漠视着存在的失去和失去的存在,莫高窟,这个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宝地,每天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游客,这些游客来因多样。或许是为了愉悦自己的眼球,或是为了证明自己曾在这伟大的古迹前站立过,但是他们在出景区之时无疑内心深处充满崇高与敬畏。一个个质朴的外表之内却是何等华丽,当令人敬畏的佛像,精致的壁画,在眼中交互错杂着,生动的本生故事,在沧桑与奇妙间被勾勒,描画得淋漓尽致之时,怎能不是一种神奇的感受,的确,莫高窟以神奇著称,有着神奇的壁画,神奇的雕像,唯有那历史是不能称为神奇的,它充斥着太多的忧伤,又承载着太多的人物与故事,历史不经推敲,王道士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不清楚。但是我十分清楚,我们的经书壁画正在海外,以美元为单位流通。而如今的莫高窟,却一半成了个空壳,这个集结着智慧与勤劳的宝地,正在时间中老去,注定成为永恒,唯有世人只能铭记这背后的历史,将其传唱。莫高窟,百年如一日的点缀在敦煌的沙山上,而且沙山的下面,隐藏着多少沧桑与不凡。

——高一11班吴瑞涵

微笑——高一甘肃线游学感想

去敦煌,源于一份偶然,也源于一份跟随,但不经意间,却产生了一份震撼,一份对于这里的沉思。

莫高窟,这个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地方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一个个洞窟散落在山腰上,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萧瑟,却又神秘,将人深深吸引,不由自主的向前去一探究竟。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为敦煌,因为它的出现,这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这里历经岁月的洗礼,汇集了千百年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无尽的古人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让我们为此震撼,为此着迷。

进入洞窟,随机映入眼帘的便是精雕细琢的佛像。柔和流畅的线条描摹出佛祖的样子,细腻熟练的笔触勾勒出它安详的面容,带着些微笑,流露着神圣。抬头便可看见四周和顶部描绘的精致壁画,有的是小巧的佛像,有的是讲述故事的经变画,图案精致,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精湛的技艺。窟内大多数的佛像并不是很高大,它们不是以巨大,崇高和权威来建立姿态;相反的,却是可以更多地向内心的自省,慈悲和谦逊形成一种更为动人的力量,。这种雕塑虽然比例上小,不强调体积感,却反而强调流动的线条,仿佛要暗示那精神的内在的力量可以从塑像本身中解脱出来,化作一缕微笑而去,直击观者的心底。

站在窟中,面对着如此壮观精美的艺术瑰宝,我不禁想象千百年前古人在此开凿洞窟的场面。试想,一个个劳工手拿铁锹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开凿出这片壮观的景象,在当初入资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开凿出这样的景观,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长时间的工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群劳工身体上所承受的苦役是我们今天人所无法想象的。只有心中虔诚且坚定的信仰,才能让数不胜数的人们为此奋斗,即使是经受最大的苦难,也能从内心里产生那份真心的喜欢。

身体上的劳累,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只有工匠们保持内心的愉悦,才能制作出动人的作品。那份藏在心底的对于佛的前程和对生命的爱,让塑像的脸上出现了笑容,那动人的一抹微笑,让观者感受到一份希望,知道无论是经历怎样的艰难,都要让生命往光明之地前去。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黑暗还是唐朝的动乱,这片土地上依旧保持着纯粹。它是光明指出的路标,黑夜中的一束光,指引着人们向前,安慰和鼓舞着受伤的灵魂。

“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那佛像的微笑成为了贯穿古今的光。

——高一11班张恩硕6梦回甘肃八路军办事处、甘肃博物馆

在甘肃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八路军办事处和甘肃博物馆,领略中华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曲折又动人的故事。

我们踏上了绿皮火车,晚风轻拂,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地面。

渐渐的,窗外的景色开始向后移动,火车行至了黄土之中。鹅黄的光晕照映在黄土上,土地不再没落,反而充满了无限生机。

一时走神,再看向窗外,夜幕俨然降临。天空清朗,呈现出清透的渐变。四处是开阔的平原,一直向前,仿佛可以看到世界的尽头。地平线前后,稀疏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晕交融于一处,构成了人与自然不变的和谐。

苍苍荒漠,唯有一辆火车,独自行驶在天地之间,星光烂漫,前行的路我们不曾懈怠。星辰奔波亿万年黑夜,不诉怨语。月光下前行的路,结实而清楚。

今夜,踏着悠悠慢慢,伴着星海婵娟,祝你晚安好梦。

——高一11班罗亦然

在此次旅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参观中国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我国的英雄事迹,领略当年中华大地曲折而光辉的历程。展厅以红色作为主题色调,让人一入办事处,便亢奋不已,心魂激荡。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甘肃博物馆,与古代匠人们心血的结晶零距离接触,领略人们高超的技术工艺与甘肃人独特的审美。其中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也被郭沫若先生予以美名“马踏飞燕”最令人震撼。因为其造型设计之精巧,也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在晚上的时候,当我们回到兰州机场的时候,心中益满的,是对中华大地神奇的惊叹,更是对这次甘肃之旅的意犹未尽与依依不舍。同学们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会再一次回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回到那个梦幻的大漠西北――甘肃。

——高一10班董津杉

五天的游学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五天的行程,虽然辛苦,但还是回忆无穷。

我们在这五天里,去到了兰州,张掖,敦煌等城市。参观了张掖丹霞地貌,兰州博物馆,黄河石林等著名景点。

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敦煌市的鸣沙山月牙泉,以及莫高窟。这次来游学也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两个景点,与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不同的感受。在鸣沙山上,我们体验了骑骆驼的感觉,在沙漠中骑骆驼果然与在北京骑有不同的风味。同时还看到了美丽的月牙泉,我们还思考了如何才能保护住月牙泉,不让它在几年之内干涸。

之后,我们又去了莫高窟,这是敦煌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著名的景点。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一些佛教的知识,了解到了一些原来都不曾了解的领域了解多方的文化和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体验也是人生中的一大趣事。

这次的游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体验了很多,希望以后的出行也可以像这次一样学习知识。

——高一11班沈泊洋

转过弯躺过河爬过山

穿过沙起过早贪过黑

摔过跤迷过眼带着笑

我们结束了这段旅行

在甘肃经历的种种啊

都会记很久很久

——高一10班于潇

匆匆从t2飞往千里之外的兰州,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初临黄河岸,风轻云淡,水势浩荡,远远望去,如同千万匹骏马齐头并进,河水裹挟着泥沙,从天边,呼啸至眼前,震天动地,锐不可当。

而今,又临黄河岸,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印象中凶猛的水流变得温驯了,撼天动地的声响反而平静了,就连河水都清了许多。或许,兰州就是一个能够抚平浮躁,令人安静的地方吧。

黄河石林拔地而起,千奇百怪,远望如黑云滚滚,掩天蔽日,不得不为之感怀。坐在驴车上,牵驴的老伯瘦骨嶙峋,唯有肩膀还十分宽厚,左手执一马鞭,右手牵着驴,在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大步前行着,他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微微眯着眼睛,咧着嘴,仿佛并不厌倦这干燥又枯燥的黄土地,眼角挤出了浓密的皱纹,黝黑的皮肤上刻着被风沙刻画出的褶皱。“那是雨后春笋,你看像不像!”他一路和我们谈笑,言语中总带着些骄傲自豪,我着实被他的热情感染了。这黄土地上的人们啊,他们的生活或许顺心,抑或并不如意,可这一路,我从未见他们中的哪一个抱怨什么,他们知道自己的平凡,但并不厌倦平凡,他们踏实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着,朴实,坚韧。

——高一11班李晓文

登上边关之巅,遥望大漠深处,干年古迹沉淀展现:从敦煌莫高窟到戈壁沙漠,连绵万里直达长安,丝绸之路留下古道印迹,。敦煌璧画东方艺术瑰宝,传承丝路花雨,飞天闻声起舞,大漠尘沙飞扬,暮色映红了天际,茫茫的戈壁沙漠,留下一串串驼铃声边关烽火瞻望台。古城、战道、残壁、部落、客栈、烈酒仿佛再现原古,丝绸、锦缎、瓷器、壁画、舞蹈传播西部风情,大漠洗礼着苍凉的释道,驼队一路西行,古人向西方人展示着东方文明。

驼铃阵阵,羌笛悠悠,丝绸之路跨越无垠的隔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罗马文明连接在一起。今天,我们顺着丝绸之路踏上那段历史,见证了智慧与文明。

——高一11班汪子璐

远行所带给我们的意义是植根于内心的。这次我们来到中国的大西北,感受了它的广阔、它的大气、它的包容。我们在旅行中经历的事、遇到的人、学到的知识、发出的感慨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步履不停,我们一路前行。

编辑:李艳峥老师、于潇、董津杉、罗亦然

摄影:石泉老师、王佳老师、李闻达、于潇

百年学府薪火承传

正志笃行成德达才

长按上方







































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ly/29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