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雄关嘉峪关印象
年9月15日的傍晚,在新疆行自驾游的途中经过甘肃嘉峪关时,顺路游览了向往已久的万里长城第一雄关——嘉峪关。
我们从17点多进入景区到工作人员在20点关闭城门,成为最后一批离开景区的游客,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谓是脚不停步,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了大部分景点,一路边走边拍,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嘉峪关的第一印象。
在拍摄的过程中,虽然刚开始时天气不是十分理想,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远处祁连山脉的雪景,但在太阳落山前,终于给了我们短暂的拍摄机会,远处的祁连山雪山露出了真容,夕阳下,一缕金色的光线洒在嘉峪关的城墙上,显得格外珍贵和美丽,给我们的拍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把嘉峪关的美好印象定格在相机之中。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垒,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余平方米。它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周长米。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现在的嘉峪关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天下雄关”碑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天下雄关”碑
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平方米。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嘉峪关关帝庙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嘉峪关文昌阁
光化门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嘉峪关光化楼,光化门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建筑是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嘉峪关陈列从人物生活入手,内容严谨、科学、准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其成为参观、游览嘉峪关的一处亮点。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全景图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大门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庭院
嘉峪关楼
嘉峪关门
角楼和敌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嘉峪关戏台
嘉峪关柔远门
嘉峪关关门
万里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朝阳里,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晨曦初起,彩霞横抹天空,天高野阔,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祁连山中长云如练,缠绕山腰,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彩虹横挂山川。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
本文文字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图片除未加作者水印外,摄影作品版权均为作者所有,如有使用请与作者联系。335638
QQ.白癜风治好新媒体推广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