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香飘四野的嘉峪关新城五粮酿酒
嘉峪关新城手工酿酒,绝对是河西走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它和丝绸、茶叶、瓷器一样,也是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沿着历史的脉络,新城手工酿酒越悠悠千年而来,飘飘于天地之间,一如既往的清冽甘爽、芳香四溢。
天地造就
嘉峪关新城手工酿酒源自天地造就。新城草湖湿地处于一片洼地,自古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种植粟、小麦、青稞、玉米等农作物,有着数百种用于酿酒发酵的微生物,这些为酿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城手工酿酒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品质纯净自然。所有酿酒的粮食产于当地,水源取自草湖湿地甘冽纯净的地下泉水。
人未至,心已醉。来到新城长城村八组,空气中早已弥漫着雄浑的酒香。
据新城手工酿酒工艺传承人孙建生介绍,古时酿酒先要选用颗粒饱满、质量上乘的小麦、青稞、玉米等原粮,筛选干净后用石磨粉碎做成榛子,按照比例配料放进缸里,加入古法发酵的酒曲,注入有多种微量元素、甘冽纯净、独具芳草香味的地下泉水,搅拌均匀后生料发酵。夏天放置13天至15天,冬天放置20天至25天。其中成败的关键在于酒曲,酒曲既要将生淀粉转化成糖,又要将糖转化为酒精。发酵好后,把原料放入锅中,掌握好火候蒸煮、曲酵、馏。用凉水冷却蒸汽即可过滤出酒,先出高度酒,后出低度酒,酒的度数全凭酿酒人品尝和感受温度判断。最后进入窖藏环节,把原浆酒装入酒坛,加入枸杞、桂圆、苹果等,增添保健养生功效,存放在地窖里,经年累月,自然发酵。打开酒坛,香气袭来,浓郁扑鼻,小酌一口,甘醇绵柔,肺腑留香。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新城手工酿酒浓缩粮食的精华,口感突出,甲醇偏低,有益身体,已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生活中,是人们宴饮、送别、睦邻、保健最好的畅饮佳品。
在苍茫的边塞,一杯甘冽的美酒,总能幻化出文明的河流。丝路商贾饮酒驱寒提神,边关将士饮酒壮胆厮杀,文人墨客饮酒抒情言志,千百年来,在当地更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乡饮酒礼习俗。因为酒,老乡们聚在一起,主宾相饮,觥筹交错,亲若一家。这就是酒文化最好的流传和体现。
源远流长
酒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上同步进行。新石器时代,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谷物,有谷物也就有酿酒的雏形。
自新城一路向西,经过黑山峡谷中的石关峡——最早的阳关,就到了史前年前的火烧沟。从火烧沟出土的文物中看,除了精美的陶罐以及粮食作物,让人惊奇的还有陶制酒器。足以证明远古时代这里就有酿酒的痕迹。
晋人《酒诰》里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新城魏晋墓壁画和黑山岩画,充分反映了嘉峪关先进的农耕文明。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
相传汉武帝时,霍去病从嘉峪关出击祁连山的匈奴,大胜而归,汉武帝奖赏一壶美酒犒赏三军。霍去病遂将美酒倒入肃州的一眼泉中,大家一起畅饮。文史记载更是不胜枚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悲壮而脍炙人口的诗篇,注定与这片土地和酒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就像那窖藏了千年的美酒一样,醇香浓郁。
发展现状
上世纪60年代,新城镇还有酿酒作坊,后来毁于文革。手工酿酒工艺传承人孙建生的父亲就是一位酿酒师傅,自己也有酒厂务工的经验。如今,会酿酒的人少之又少。
年,孙建生萌生了自己种粮酿酒的想法,酒可以卖钱,酒糟可以养羊,一幅循环发展经济的蓝图随之实施。
在父亲的指导下,孙建生开始自家酿酒。年,在自家住房后修建作坊正式开始酿造五粮白酒。年,在古法酿造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没有任何勾兑的五粮酿酒。年,孙建生扩大规模,建成了平方米的酒厂,大大改善了生产环境,年生产量达到了6吨。与此同时,恢复坛子装酒的古色古香特色,推出了52度、55度、56度酒的不同包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目前这门技艺已手传心授给了侄子。
一杯琼浆玉露浓缩了日月精华,更饱含着人们的智慧深情。新城五粮酿酒是历代酿酒工艺的结晶,是一部生动的酿酒史和民族融合史,也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喝着本土酿造的美酒佳酿,热情豪爽的嘉峪关人正在积极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酿造技艺。(李奋荣)
本期编辑:陈楠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