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长廊杜创洋嘉峪关里有乡音

杜创洋/嘉峪关里有乡音

千里迢迢来到嘉峪关,根本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环县乡党石秉刚老人。

12月1日下午,我随着省上组织的工作组观摩嘉峪关市镜铁区紫轩居民小区。走进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书画室,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展纸泼墨挥毫,他的书法属酣畅淋漓的于右任草书那种。他写完一幅,就被陇南市一位参观者收纳了。我仔细看着他大书“不忘初心”后题款时,参观者大多数人离去,我用家乡话轻轻地叫了声:“石老师”,老人一下子抬起头,一看到我,激动得用双手握住我的手。“哎呀,你咋来了?”他接着说,“在这里庆阳人很少,让我高兴得今天咋能遇见你……”他的眼里全是兴奋与激动。

在千里之外的他乡,能在一起说家乡话,让他激动不已。我知道,故土难离,一位76岁的老人,退休后跟随儿子来到这里,在经历与家乡人情风物隔断的痛楚之后,来到这里是有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老人一辈子生活在环县,家乡的山山水水,长年形成的特定人际关系,乃至生活方式等等,都成为他的依恋。故乡,积淀了他一辈子的记忆;故乡,是他晚年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

“石老师,我也没有想到在这里遇到你”,我俩双手紧握在一起说话,“我一直以为酒钢在酒泉,哪里想到酒钢在嘉峪关。”

“在这里,在这里,我都来了四年多了!”老人的话语打着颤儿。

旁边的同行者以为我俩在做书法方面的交流呢,看我俩亲热劲儿,后来问我,原来是他乡遇同乡。

“石老师,你给我电话号码,我随后联系你。”我向老人要了联系电话,我就随观摩组离开了。他凝望着我,若有所失。

下午五点多,我拨通了老人的电话,邀约他到长城宾馆吃饭,他激动得一迭声说,好好好,这是我给他的第二次惊喜。在这里,乡音亲切,没有寒暄,没有客气,只有真诚见面的期待。

六点,石老师如约而至。我知道,他乡见故乡人,他是急切的。在这里,到来的故乡人是故乡所有符号的叠加,尽管如今通讯非常便捷,但总没有与故乡人面对面地用乡音谈话来得直接和畅快。

石老师吃饭吃得很慢,也很珍惜。很慢,说明他的确老了。很珍惜,是他长期或者说一辈子形成的习惯。他原来是环县宾馆副经理,退休之后虽说生活无虞,但他的精神之根在故乡——他远远的故乡!

饭后,在茶香氤氲中,在悠然缭绕的吸烟烟雾中,石老师询问故乡的人事风物变化,说到他曾经的过往,他眉飞色舞;谈到他一个个老友的离去,他感叹唏嘘。

我问及他的老伴,他说:“去年已经老了(离世了),埋葬到老家了,就是每年得回去烧纸……”千里迢迢,回到老家告慰老伴寄托哀思,其情感人!由是看来,在他的思想深处,他将会毫不含糊地叶落归根!百年之后,他最想回归故乡以安放自己的灵魂!

我能够感觉到,老人好长时间没有这样畅快的吐露心声了。

“在这里交下新的老友了吗?”我问。

“没有,人家说的话咱听不懂!”老人反复说了两次,有点伤感。

“人家说的话是人家的方言,咱说的话是咱的乡音,其实,人家也听不懂咱的话,对不?”我的反问逗笑了石老师。

在我看来,方言难以交流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年人常思过去。石老师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在环县故乡,他的言谈举止行事方式完全是按照故乡的方式进行,这里的老人应该也是一样,当老人之间交流都按照各自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又缺乏共同的生活基础,自然而然,交流就不能深层次进行,也只剩下寒暄与客气。人,不仅仅是家庭的存在,更是社会的人,都在寻找社会的认同感,当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得不到这种认同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孤独感。这也是石老师内心存在孤独感的原因。相对于我来说,石老师属于父辈级的人物,按常理是有代沟的,但是在这里,我成了老人的倾诉对象,让老人畅所欲言,这是我的愿望。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内心早已沉静下来,对于石老师所说所想我是特别能够理解的。

从家里出门我带了一点“红元帅”苹果,已匀给河西的同行尝了些,这次正好能让老人尝尝故乡苹果的味道,“石老师,这点苹果是家里的,你带回去吃。”老人非常高兴地收下了。故乡的这种苹果属于适合老人吃的绵软型的,他肯定喜欢,这能唤醒他有关故乡味道的记忆。

老人送我一幅草书横幅,打开一看,上书伟人《采桑子·重阳》诗句,笔走龙蛇、墨色酣畅,看得出来这是老人的压箱之作。读这幅书法作品,我想到的不是伟人豪放洒脱襟怀,而是看作石老师的内心吟唱。“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是不是可以读解为:人生易老啊,难以于天地比寿;重阳佳节啊,人生已过秋期。石老师一生崇敬伟人,喜好敬书伟人诗词。他手书这首词是不是藉此表达他的老年之叹?

畅谈很久,时间已过十点,石老师起身回家,我照顾他穿好棉上衣、戴好帽子,送他至宾馆大门口。他一路牵着我的手,眼里满含喜悦,他对我既有嘱咐,又有期望。我知道,今夜石老师的思乡情结得到愉快的释放。

送他打上车后,望着疾驰而去的出租车,我耳边还萦绕着他一连串的环县车毛话……

相关阅读:

杜创洋/暑日暮雨(五首)

杜创洋,年10月出生于环县,大学文化程度。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热爱书法与古典文学,倾向于唐宋文学研究,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员。已发表省级专业论文三篇,有诗歌、散文见诸于省市报刊。多次参加环县重大节会文字撰稿工作。

投稿须知:凡原创之诗歌散文、语录随笔、诗词歌赋、国学经典、诗画艺术均可投稿,以正文、作者简介和近照的形式发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20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