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出炉20
规
划
目
的
为促进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嘉峪关市的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建成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发展的样板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规划编制背景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发展提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年)》中对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加强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二、《甘肃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对嘉峪关市在“一带一路”中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嘉峪关市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将酒嘉地区定位为省域重点发展区中的核心发展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对酒嘉城市组团提出要求。
三、在嘉峪关市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诸多方面的问题逐步凸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嘉峪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嘉峪关市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深入贯彻国家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嘉峪关老工业基地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充分就业。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和生态红线,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强化城市特色。
三、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民生导向作为城乡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
四、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作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和宜居性的催化剂和助推力,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酒嘉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五、《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甘建函〔〕号)
六、《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七、《甘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八、《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九、《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国家、住建部、甘肃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年。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规划层次
一、市域(规划区)
嘉峪关市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编制重点为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确定城镇体系发展规划以及空间统筹规划,依据《酒嘉一体化城市规划纲要》,本次规划区范围为市域。
二、城市集中建设区
城市集中建设区的范围为:向北至规划北环路,向东至嘉峪关酒泉边界,向南至改线后的清嘉高速G30,向西至大草滩编组站,总面积约平方公里。编制重点为集中建设区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落实甘肃省关于酒嘉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部署,将嘉峪关建设成为“丝绸之路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
城市发展战略
一、多元产业支撑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丝绸之路”黄金带建设甘肃省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在现有产业优势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以创新支撑为核心,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一产做精、二产做优、三产做强”的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支撑产业体系。
二、高端职能培育战略
在酒嘉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下,结合要素集散力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强、产业互补性强等四大核心竞争力,培育六大核心职能;依托嘉峪关“南城、北钢”两大片区和机场、高铁站等两大核心优势,结合酒嘉同城化发展趋势,打造六大功能区。
三、区域旅游捆绑战略
利用嘉峪关机场、高铁站等区域交通优势捆绑客源地构建旅游客源联合体,加强旅游集散地、旅游服务区及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嘉峪关旅游资源优势,捆绑热点景区,构建旅游客源、景区两大联合体。
四、核心引领空间战略
依托嘉峪关机场片区和高铁站片区两大核心优势区域,结合区域职能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空港片区及高铁片区两大发展片区,引领城区空间布局。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一、统筹城镇空间布局
统筹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逐步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指引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峪泉镇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大景区、农业园区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二、培育特色产业发展
结合镇村产业基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出发点,统筹城镇产业选择及产业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完善公服与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全市各领域的专项规划体系研究,统筹安排城镇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统筹城镇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绿洲水土资源的综合平衡。
城镇发展模式指引
峪泉镇: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新城镇:“旅游+农贸”型发展模式;文殊镇:农业旅游型发展模式。
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居民点体系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一心”——嘉峪关集中建设区;
二、“两轴”——城市综合发展轴、滨河发展轴;
三、“三组团”——峪泉城乡统筹发展组团、新城城乡统筹发展组团、文殊城乡统筹发展组团。
镇域统筹发展引导
一、峪泉镇:鼓励镇域内居民点向城区或镇区集中,以优化镇域空间结构,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构建“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框架,打造河西地区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二、新城镇:不得扩大原有村庄的建设用地,新建村庄尽量不占耕地。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启动特色产业。
三、文殊镇:镇域内共布置两个居住片区:西北部居住片区及东南部居住片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经济结构,创建典型的生态型现代化新农村。
市域交通发展目标
一、积极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立体化、开放式的区域交通走廊,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交通运输的黄金节点,发挥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物流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快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园区建设,构建省内城际物流配送、西北区域物流集运、国际联运通道等物流平台,打造面向中西亚的工业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二、围绕打造便捷快速的陆路通道和空中走廊,完善通向资源产出地、旅游热点城市、市场集散区域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建成甘新青蒙“大十字”交汇的铁路枢纽。
三、推进嘉峪关机场改造的航空口岸开放,培育国际国内航线,巩固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甘肃(嘉峪关)国际空港。
公路网规划
一、高速公路
规划嘉峪关市高速公路网为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G30)嘉峪关段和酒嘉绕城高速公路(S06)嘉峪关段。
二、干线公路网
在既有“一横四放射”的公路网基础上,对G进行改线,提升S为二级公路。
三、县道网
(1)改善市域南北向交通组织;
(2)建设市域东西向交通联系通道;
(3)完善市域二级公路网络,提升公路覆盖率。
四、道路网衔接
规划分别建成机场与嘉峪关、酒泉之间的快速公路为一级公路,集中建设区与新城镇之间的快速公路为二级公路。
铁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一条快速、两条普线、两条(环状)支线、三条城际轨道”的“三横一纵两环”铁路网格局。
一、“三横”: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新铁路、城际轨道;
二、“一纵”:镜(铁山)至天(峻木里)铁路;
三、“两环”:南环铁路、北环铁路。
机场规划
一、扩建嘉峪关机场为4E等级,作为国际备降机场,兼顾通用航空作业,巩固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二、推进长城第一墩等重要通用机场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壮大旅游业。
三、开放嘉峪关国家航空口岸建设,加快开辟嘉峪关至国内主要城市和境外等主要航线,建设甘肃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四、推进国际空港建设,突出机场、口岸、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将国际空港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交通枢纽节点和平台,甘肃省及国家向西开放门户综合发展区。
码头规划
对讨赖河河道开展生态治理工程,在两岸防洪堤治理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滨河风光生态景观带,开发水上精品项目。建设迎宾湖、草湖、南湖等码头,逐步完善嘉峪关市辖区内的客运码头。
客运枢纽布局
一、一级客运枢
规划一级客运站4处,为嘉峪关汽车站、嘉峪关汽车南站、高铁南站汽车站和综合客运枢纽中心。
二、二级客运枢纽
规划二级客运站2处,分别为嘉东客运站、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客运站。
三、三级客运枢纽
规划三级客运站3处,分别为峪泉、文殊、新城镇汽车站。
货运枢纽布局
一、公铁联运综合物流中心
近期在现状嘉峪关火车站西侧,规划建设国际贸易铁路物流基地,打造嘉峪关铁路物流运输中心,形成公铁联运等特色的保税物流中心。
二、大草滩编组站物流中心
远期扩建完善大草滩车站,结合大草滩车站至酒钢嘉西站联络铁路,建设大草滩编组站。
三、空港物流中心
依据嘉峪关现状机场,结合航空货运发展需求,打造空港物流中心,为嘉峪关、酒泉城区及周边区域经济服务。
四、酒钢货运站
结合酒钢嘉北站、酒钢嘉兴站、酒钢嘉东站、酒钢嘉西站,打造嘉峪关生产货运物流中心。
五、货运北站
位于集中建设区备用地北侧,为公铁联运货运站。
产业发展目标策略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产品加工基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逐步向设施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促进相关多元产业耦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与核心竞争力,打造“近钢、近铝”产业集群,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按照先打基础、强基地、扩规模,后抓产出、增比重、转支柱的部署,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四、做大做强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嘉峪关的重要支柱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旅游+文化+生态”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步推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旅游发展目标
一、依托嘉峪关市丰富的历史、自然、人文资源,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嘉峪关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借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优势,深化与丝路沿线地区的旅游合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旅游吸引力,同时依托嘉峪关关城等国际旅游品牌,打造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全面加快“旅游+”发展模式和景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开发建设步伐,积极主动构建区域旅游合作体,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以全域融合、全民融合、全业融合、全景融合和全时融合的“五全融合”理念打造全域旅游片区。
旅游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以“”为基本空间的旅游发展布局,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为嘉峪关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城市提供基础条件。
一、一个龙头景区带动——嘉峪关关城景区。
二、一体化旅游服务支撑——嘉峪关市旅游服务支撑。
三、三条轴线串联——长城旅游景观交通轴线、讨赖河生态旅游景观交通轴线、新城文化旅游景观交通轴线。
四、三大板块支撑——东部片区、西北片区、南部片区。
城市性质
丝绸之路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省域次中心城市
4、甘肃省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5、酒嘉核心都市区中心城市
6、甘肃省城郊型农业发展示范区
集中建设区人口用地规模
规划近期至年,嘉峪关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为36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38平方公里,其中酒钢用地规模59.68平方公里,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65.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平方米。
规划远期年,嘉峪关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为49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7平方公里,其中酒钢用地规模60.41平方公里,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2.2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2平方米。
城市发展方向
1、城市发展方向
以向东向南为主,与酒泉相向发展,深入推进嘉酒一体化发展。
2、集中建设区空间增长边界
向北至规划北环路,向东至嘉峪关酒泉边界,向南至改线后的清嘉高速G30,向西至大草滩编组站。空间增长边界范围内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两轴三区八组团”的空间结构。
1、两轴:城市发展主轴和城市发展次轴;
2、三区:即老城片区、新区片区和工业片区;
3、八组团:老城组团、新城组团、酒钢集团公司循环经济产业组团、关城文化遗产组团、嘉东企业创业组团、嘉南高铁组团、国际空港组团、讨赖河组团。
★
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控制
★
?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分区
将城区用地划分四类管制区:管制一区、管制二区、管制三区和管制四区,每类管制分区结合不同的用地性质确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强度。
1、管制一区,主要包括集中建设区内的工业区、物流仓储区和环保产业园等特殊功能区,开发强度结合生产工艺要求可适当调整;
2、管制二区,中强度开发地区,主要为集中建设区内一般发展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0.5-0.8之间;
3、管制三区,中高强度开发地区,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中心的外围地区和片区级公共中心;整体容积率控制在0.8-1.0之间;
4、管制四区,高强度开发地区,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中心的核心区、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1.0-1.5之间。
?城市红线划定与管理
对城区内除支路以外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道路交叉口、城市广场、社会机动车停车场等用地范围的边界线,以及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边界线及必要的安全防护范围实施红线控制。城市红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红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城市紫线划定与管理
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城市紫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城市绿线划定与管理包括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城市蓝线划定与管理一般指堤防工程边线外20米。城市蓝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城市黄线划定与管理一般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控制线。城市黄线内的用地,依据《城市黄线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
集中建设区绿地与水系规划
★
?规划指标
集中建设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44%,人均22.85平方米。
?城市绿环
沿环城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两侧,结合绿洲和农田进行绿化林带建设。外围戈壁地带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绿化,并保护外围的农田及林地,营造良好的城市大生态环境。
?公园绿地
设置市级公园、组团级公园、社区级公园三级公共绿地体系。
1、市级城市综合公园9处,包括和平公园、酒钢集团公司职工游乐园、东湖公园、迎宾湖公园、明珠文化公园、文化公园、雄关公园、南湖文化生态园。
2、组团级城市公园11处。
?道路绿化红线宽度为60米及以上的道路两侧控制10-30米宽绿化带,红线宽度为30-60米的道路两侧控制5-20米宽的绿化带,30米以下道路绿带按1-5米控制。
?滨河绿带沿讨赖河两侧设置滨河绿化带,讨赖河北侧绿化带宽度10-30米,讨赖河南侧绿化带宽度控制在30-50米。结合周边用地,可在滨河绿化带内适当设置公众休闲设施。规划集中建设区内其他河道、水渠两侧设置5-20米滨河绿化带。
?防护绿地防护绿地以铁路、公路防护林带、城市绿环为主体。
1、交通防护绿地即铁路线每侧规划宽20-50米绿化带,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及主干环路每侧规划宽20-30米绿化隔离带;
2、城市电力设施防护绿地即要求变电站周围的防护绿地宽度为15米,千伏的防护绿地宽度为20米,千伏的防护绿地宽度为40米,千伏以上等级按《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控制;
3、隔离防护绿地即要求有污染性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间防护绿地的宽度不低于20米;水源防护绿地必须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广场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共游憩广场5处,分别为五一广场、雄关广场、英雄广场、滨河广场、酒嘉广场;规划交通集散广场2处,即嘉峪关火车站站前广场和嘉峪关火车南站站前广场。
★
集中建设区综合交通规划
★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交通结构合理、内外衔接顺畅、组团联系高效、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支撑集中建设区的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发展策略
1、酒嘉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酒嘉一体化,强化与酒泉集中建设区交通系统的衔接,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2、网络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并以道路建设为基础,以快速连接线为骨干,促进多组团结构的发展,实现交通与空间布局协调发展。
3、公交发展先行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市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以高效利用道路空间、缓解路面交通压力,推进TOD模式。
4、建管统筹化。通过立法和市场手段,平衡交通的供求关系,使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实现有法、有位、有序,满足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5、运作市场化。加强运输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快捷、有效、经济、完善的客运运输服务体系。
?城市道路等级规划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城市道路网规划
1、快速路
规划原G30高速路为城市快速路,主要承担酒嘉地区交通需求。规划保留原高速公路出入口,将其与金港南路交叉口改为立体交叉口。
2、主干路
集中建设区主干路网布局为“十五横、十五纵”的形态结构。
3、次干路
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24米。规划路网密度为2.1千米/平方公里。
4、支路
支路平均密度为3~4千米/平方公里。
★
集中建设区建设时序
★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期限:-年。近期建设规模:至年,嘉峪关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为36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38平方公里,其中酒钢用地规模59.68平方公里,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65.7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平方米。
?近期建设范围
向北至规划北环路,向东至嘉峪关酒泉边界,向南至改线后的清嘉高速G30,向西至大草滩编组站。
?近期建设重点
1、优化城市布局
推进酒嘉城市同城化发展,按照组团发展模式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重点打造嘉峪关新城区的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中心,大力推进酒钢循环经济产业组团、嘉东企业创业组团的建设,建设嘉南高铁组团。
2、推进城乡统筹改革
实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3、健全城市基础设施
充分重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4、突出城市特色
充分利用嘉峪关良好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条件,提升环境质量与品位,突出“天下雄关”、“丝绸之路”等文化特色和大漠风光、戈壁绿洲等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特色。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对近期建设范围内的嘉峪关村三组墓群、二十五里墩烽火台遗址、十五里墩烽火台遗址、安远沟村三组墓群、二分沟庙等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照政府批复相关规划所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施严格保护。
?远期建设规划远期规划期限:-年。远期城市建设规模:至年,嘉峪关集中建设区人口为49万人,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7平方公里,其中酒钢用地规模60.41平方公里,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72.2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52平方米。
?远期城市建设目标与重点1、深入推进嘉东企业创业组团、嘉南高铁组团的建设工作,在主城片区进一步开展老城区更新、功能置换工作,并严格控制讨赖河组团远景建设用地,强化对城市生态绿地范围内用地的管理。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各城市组团功能,落实建设项目,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为嘉峪关市未来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远期《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与本规划进行充分对接协调,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共同指导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永续发展。
?远景发展构想远景至年,嘉峪关集中建设区将发展成为50-80万人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平方公里。
?远景空间布局结构1、实现与酒泉集中建设区融合,实现酒嘉空间一体化发展。严格保护城市绿环和生态绿化廊道,防止城市过度蔓延。
2、重点建设酒嘉新区,完善包括商务研究、休闲服务在内的各项职能,提升面向区域的服务水平。同时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酒泉集中建设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体制形成,全面实现酒嘉空间一体化。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嘉峪关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