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友蚕桑嘉峪关上
蚕桑嘉峪关(上)
作者
刘恩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题记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自古以来,桑与麻是农事与家园的象征,桑与蚕则是生活的诗意化。有人说,古代以河西走廊所产的桑葚为最美。《晋书?张天锡传》也载,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曾问前凉君主张天锡,当地有何特产?张天锡答曰:“桑葚甜甘,鸱鹗革响,乳酪养性,人无妒心。”
夏日的午后,阳光在肥嫩的桑叶间跳跃,满树都是闪闪的光点,嘉峪关悬壁长城脚下黄草营村六组这家农户门前三株高大参天的桑树,就像一座绿色的云墙,树身几个人也合抱不拢,蚕虫般大小的桑葚落了一地,踩一脚乌紫的桑葚泥,好像一下子就沾到了历史的尘埃,我仿佛听见了魏晋墓画像砖上那桑叶随风摇动的沙沙声。
曾在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采园图》《采桑图》《蚕茧图》《丝束图》《绢帛图》前仔细地端详,图中的桑树枝干发达、枝叶茂盛,数量多,范围广,遍布田间地埂。“高大的桑树下,赤脚女童和剪发的少数民族妇女,采缨系在双臂上,胸前挂着受桑器,用手和笼钩采摘桑叶装到笼里,笼有丝线为系,可手提。”我想,那些画工当时的眼前,一定就是我眼前这三株大桑树的样子吧,“宝窟千年锁地层,洞开一朝世人惊。当时耕稼沧桑事,砖画传真最足凭。”周大成的诗也是佐证。
据史学家考证,从黑山到新城草湖一线,最多时有十万匹骆驼和马匹在这里补充粮草,走向中原,走向中亚、西亚和欧洲。无数的驼铃从这片桑麻之地浩荡而过,这里的桑麻同那些路过的丝绸、种子和玉器、瓷器相映生辉,葱绿着魏晋时的这片绿洲,也葱绿着嘉峪关那段曾经美好的生态环境。
长城内外桑麻熟,最是丰裕在天涯。桑麻熟地,蚕桑村落,大丝路生态则趋于田园化。
人在树林里:生态就像雕塑,又一次耸立在嘉峪关上
一座城,该有怎样的底色,才能映衬出色彩斑斓的图景?一座城,该有怎样的气质,才能与众不同?嘉峪关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以绿色接力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绿色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28日对“塞罕坝精神”所强调的那样,“持之以恒,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嘉峪关人也像塞罕坝人那样,以始终不渝的拼搏和奉献,以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以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精神,在“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戈壁荒滩上改变生态,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树起了一座绿色生态雕塑,牢牢地耸立在长城与丝绸古道的交汇处,再一次崛起成丝路生态建设的关口。
绿色是嘉峪关这座城市的生态气息和味道。“现在的春夏季节,到嘉峪关旅游的人,他们奔长城关隘而来,奔丝绸古道而来,奔方特欢乐世界而来,但首先都被嘉峪关人诗意栖居的绿色生态所震撼。”这是我在《移民城市嘉峪关》中的记述。在这里,我看见嘉峪关一点点长绿的时间,在大街小巷转悠,在郊外乡野徜徉,在田间地头撒着欢儿奔跑。正如作家王国平所说的那样,人与生态的关系图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轨迹,中国人环境意识与生态理念的升华历程,在这里彰显得更为动人而清晰。
据《嘉峪关日报》消息,“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嘉峪关,最近又多了一个头衔——“最具绿色宜居投资潜力城市”。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传播无限——大型新媒体招商映像展”收官仪式上,嘉峪关获得了“最具绿色宜居投资潜力城市”,这是对嘉峪关这座城市区域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牌的充分肯定,更从一个侧面见证着一个时代的阔步前行。
“一株垂柳一扁舟,一林黄叶一林秋。一湖碧水一明镜,一轮明月一乡愁。”站在90多米高的嘉峪关气象塔顶远眺,嘉峪关的生态就像一面墙,一面抵御风沙的墙;就像是一汪海,一汪绿意葱茏的海。
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的支撑。现在,嘉峪关市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人均公共绿地34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16平方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嘉峪关为河西走廊筑就了西边第一道绿色屏障。
一
时间回溯到六十年前的酒钢建设之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到处是荒凉,滴水都难找。”那时的这片魏晋时期的桑麻之地,已经演变如民谣所唱的那样,真可谓“时光一寸一寸地长,风沙一口一口地吞。风与沙在这里腾转挪移,漫天飞舞,山呼海啸”,已经找不到蚕桑的影子。
有人说,历史朝代第一粒死亡细胞诞生在丝绸之路和长城的废弃里。而一个时代的嘉峪关的新开篇也隐含在国家对嘉峪关投来白癜风患者体验活动寻常性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