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小故事尴尬的方言

找不到的“也不哩吭(hang)”

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考古学家慕名千里迢迢来大西北考察。他考察了敦煌莫高窟,游览了古长城,参观了嘉峪关的每个城楼,细看了充满传奇色彩、富有诗意的一块砖,然后想到甘州看一看“离天还有三尺三”的木塔。他过了抚彝沙河,又来到甘州小河滩碰见了一位放羊老汉。他十分谦恭地向牧羊人躬身作揖道:“大爷,您老辛苦了,听说你们甘州有个快够着天的古塔,请问老人家在哪里?”

放羊老人一听很吃惊地想:“我的妈呀!快够着天?我可没见过。”于是不紧不慢地说:“也不哩吭!”

考古学家一听“也不哩吭”,就以为是木塔所在的地方,就把“也不哩吭”牢牢记在了心上。向牧羊老人点头致谢后上路去找“也不哩吭”。

考古学家从黑河口到五墩子,又到甘州城进西门,在大什字看了鼓楼,转到大佛寺朝拜天下第一卧佛后,又看了土塔。他逢人就问:“也不哩吭在哪里?”有人回答:“跌倒吭”。他想总算问到了,一定是在“跌倒吭”。就又问人“跌道吭”在哪里,被问人都在摇头。

他转了几条街,还是没弄清“也不呢吭”和“跌道吭”在哪里。最后,他在一位慈祥、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尼姑前才知道“也不呢杭”“跌道吭”都是甘州方言“不知道”的意思。

难弄清的“那(nia)们”

大约是朱姓皇帝那个朝代的事了。有一年的“两雪”中间,在刺骨的寒风里一位瑟瑟颤抖而又风度翩翩的学者,为了治愈他妻子的手麻病,不顾路途遥远,从陇西一路跋山涉水前来焉支山采冬青花。他过了永昌县的水泉子进入了焉支山地界。这一带的人们只知道“大黄山”不知道焉支山。学者逢人便问,大都摇头不知。

学者无奈,就指着北面的山和南面山,问山的名字,回答北面是“龙首山”,南面是“大黄山”。那学者忽然想起了史书上的一段话:

“焉支山盛产大黄,当地人叫大黄山。”

他断定“大黄山”就是焉支山。为了进一步确定他的推断,又问,为啥南面的山叫大黄山?回答都是一句话:“不知道那们是咋叫下的。”他就把“那们”记在小本子上,慢慢查访“那们”是谁。

这位学者经过数天的细访,并交了几位朋友。一位朋友带领他进了流水沟,翻过椽子路,爬上分水岭,绕过光光头顶,看了百花池(小天池),在剑门关西边的大岔里找到了寒冬腊月枝头开满小白花的冬青。他小心地采了一些花枝,还不满意,干脆在一个土石夹杂的小岸上,用破茬石头刨了一株冬青树,连根带冻土带回家栽培。

他回到家中,把冬青煎药熬膏,煎敷兼治,爱妻的手麻病逐渐好转。他为了弄清“那们”,翻阅各种史料,从《吕氏春秋》到秦汉史书,再到唐宋演义,一有空就查,但就是没查到“那们”是谁。

自古都是人到事中迷。学者一日猛悟,寄书遥问山丹的一位朋友,方知“那们”是山丹人叫“人家”或“别人”的方言。

赞赏

长按







































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21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