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把百家讲坛带到嘉峪关啦明代陈
中国丝绸最富魅力,与陶瓷比肩,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符号。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的足迹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于是一条条丝绸之路从中国辐射于海外四面八方。丝绸之路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相联系的重要桥梁。
9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琦给嘉峪关市民献上一场精彩的百家讲坛——《明代丝绸之路》。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的数千年间,东西方关系的发展有赖于此,尤其汉唐时代,丝路的繁荣达到了极盛时期。宋元时代,海陆交通迅猛发展,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的海路交通开辟了新的时代。然而,明代的陆路交通与海路相比却显得失色不少。近百年来中外学者都把明代中西关系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海路,陆路交通常被忽略。事实上,明代的陆路交通并不比以前逊色多少,甚至在许多方面比汉唐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讲座开始且听下文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深为学界所瞩目,而与之并驾齐驱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却常被忽略。其实,明代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并不比海路逊色。作为明朝西域政策的一部分,陈诚五次出使西域,与西域诸藩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陈诚,江西省吉水县人,一生曾五次次远使西域。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里畏兀儿重建安定卫,安抚葱岭以东天山南北旧疆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与帖木儿帝国的友好往来。第二次归来,陈诚向永乐帝呈上一份报告《西域行程记》,即作于他出使哈烈的途中,这是他的旅行日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他自肃州出发一直到哈烈的具体行程以及沿途的气候、地理、风俗民情,是明代初期关于中亚形势最重要的资料。《西域行程记》的发现,对研究明代的中西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行程记看,陈诚一行自酒泉北门外西行,渡过北大河,途径嘉峪关,沿着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至哈密,然后赴西域,终点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顺利完成。永乐年间明朝与中亚各地的亲密关系,这无疑是陈诚这些高度成功的和受到很好接待的出使促进的丝绸古道上再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无疑加强了中外联系,推进了东西文化交流。陈诚西使的贡献和意义,正在于此。
毛佩琦说,而郑和的下西洋有很多曲解,当时的明王朝为何耗费巨大的国力,连续七次远涉重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明史》郑和传有一句话:“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向国外显示中国的强大,对不对呢?我觉得对了一部分了,但我认为这不是全部。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意思就是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我奉了天命,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也就是他的天下观,他的理想的世界秩序。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中国的儒家天下观,宣传的是:天子受天命统治中国,覆载之内不论近远,大家一律平等,不能够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恰恰相反,中国当时实行的政策叫“厚往薄来”,所以郑和每到一地都要给当地有大量的赏赐。既然采取了这样的方针,他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所达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地到明朝来访问,当时叫做“朝贡”,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上达到了世界航海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告诉我们国家有实力,才能‘走出去’,才能承担国际责任。
花絮也精彩请别走开
签名勉励
★演讲之前,毛佩琦受邀与学生对话,解答关于明代丝绸之路问题,并为今年中考状元签字,希望来年成为高考状元。
★必考题
★毛佩琦教授所讲的《明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当今中国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当下学生每年的必考题。现场学生们都在认真的坐着笔记。
★嘉峪关的变化
★讲座之后,毛佩琦接受记者采访说,他80年到过嘉峪关,嘉峪关有变的,也有没变的,没变的是淳朴和热情,变的是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奋发向上,城市建设变更加美丽。今天他选择讲这个话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嘉峪关是丝绸之路上重镇,丝绸之路是当今重大国策,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建设文化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