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一、单选题

千岛湖为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区,面积为平方千米。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距南山3.5千米处深层,常年水温12℃,天然清纯,味道甘洌,水中富含钙、钠、镁、钾、偏硅酸等。“农夫山泉有点甜”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使“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享誉国内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属于下列水资源中的(   )

A.淡水湖泊水  

B.浅层地下水  

C.河流水  

D.深层地下水

2.“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能够享誉国内外的原因是(   )

A.数量巨大,易开采  

B.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C.质量高,饮用安全  

D.农夫山泉为天然水

1.D

2.C

1.深层地下水是指深度在地表之下1千米左右的蓄水层,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距南山3.5千米处深层。“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属于水资源中的深层地下水,D对。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出露在地表,A、C错。浅层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60米内的含水层,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B错。

2.“农夫山泉有点甜”,水质天然清纯,味道甘洌,水中富含钙、钠、镁、钾、偏硅酸等。“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能够享誉国内外的原因是质量高,饮用安全,C对。数量巨大,不易开采,开发利用历史较短,农夫山泉为天然水不是享誉国内外的主要原因,A、B、D错。

深层地下水是指深度在地表之下1千米左右的蓄水层,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距南山3.5千米处深层。“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属于水资源中的深层地下水。水质天然清纯,味道甘洌,水中富含钙、钠、镁、钾、偏硅酸等,水质好。成都一驴友沿河西走廊公路一路向西北骑行前往嘉峪关市。沿途可见雪山在身旁绵延伸展,仿佛触手可及。家乡已经春暖花开,而此时路旁枝头上还是一派萧条模样,枝条不见星点的绿。20点北京天已黑,当地的天空仍有亮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绵延伸展的雪山可能是

A.祁连山  

B.昆仑山  

C.天山  

D.阿尔泰山

4.“家乡已经春暖花开,而此时路旁枝头上还是一派萧条模样,枝条不见星点的绿”,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光照  

C.水分  

D.热量

5.“20点北京天已黑,当地的天空仍有亮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度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3.A

4.D

5.A

本题组以河西走廊为背景,设置两三道试题,涉及地形分布、纬度地带性、时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题意表明,驴友沿河西走廊公路骑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沿途的绵延伸展的雪山只可能是祁连山,选项A符合题意。昆仑山位于新疆与西藏边境,离河西走廊太远,排除B。天山和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境内,位于河西走廊以西,离此地很远,排除C、D。所以选A。

4.材料信息表明,该驴友的家乡位于南方地区的成都,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春季来得早,鲜花开得早,而河西走廊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春季来得迟,树木枝头发芽迟,选项D符合题意。地形、光照、水分对这种现象影响不大,排除A、B、C。所以选D。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经度接近°E,而河西走廊位于°E附近,两地地方时相差1个多小时,当北京为20点时,河西走廊可能才18点多,因此20点北京天已黑,当地的天空仍有亮色,选项A符合题意。河西走廊与北京都位于40°N附近,纬度相当,排除B。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对昼夜影响不大,排除C、D。所以选A。

下图是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丛、水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的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若该图示意某真实的湿地生态系统,则在去除湿地植被的情况下,可以检测到(   )

A.湿地下游的含沙量增加

B.湿地下游流速明显减慢

C.湿地下游的排水量减少

D.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6.D

7.A

本题考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仔细读图可知,通过水管进水后,经过下渗,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及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涵养、过滤等作用,出水水量减少,水质变好;从而具备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功能;实验中,没有风沙现象及其他生物,所以该模拟实验不能反映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项D正确。

7.依据题干要求,若去除湿地植被,那么土壤因失去地表植被的保护而裸露,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发生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湿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上游湿地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排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湿地下游流速与地势的起伏大小、河道的弯曲状况等有关,无法确定是否明显减慢,故选项A正确。

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   )

A.侧蚀  

B.下蚀

C.沟头崩塌  

D.溯源侵蚀

9.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8.D

9.B

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

8.读材料可知,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即沟头防护工程是防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切割破坏,即防止沟的溯源侵蚀,D正确;侧蚀、下蚀是发生在河流的干支流沿线,不是在沟头位置,AB错误;防护工程的目的不是防止沟头崩塌,C错误。故选D。

9.防护埂是用来拦蓄水流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减少水土流失,调蓄水流速度,减少对沟头坡地的侵蚀;在A、C、D处种树,都不能减少对沟头的侵蚀,ACD错误;B坡在沟头处,在B处种树可以减少防护埂上下来的水流对B坡的侵蚀,减少溯源侵蚀的力量,起到防护作用,B正确。故选B。

西部大开发要抓紧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等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四组地形中,全部属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是

A.四川盆地-阿尔泰山-云贵高原-祁连山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一-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11.“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12.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10.A

11.B

12.C

10.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江南丘陵、长白山、黄土高原、太行山不位于西部大开发范围,BCD错误。四川盆地、阿尔泰山、云贵高原、祁连山全部位于西部大开发范围内,A正确。故选A。

11.“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塔里木盆地,终点是上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但起伏小,A错误;地势高,热量不足,B错误。青藏高原地势高,日照充足,但热量条件差,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C正确;三江源地区位于高原面上,山地相对高度不大,地势相对平坦,水能资源相对不足,D错误。故选C。

13.某一地点,以北是北半球的高纬度,以南是北半球的中纬度,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该点位于()

A.经度°,北极圈  B.经度°,北纬60°

C.西经20°,北纬60°  D.东经°,北纬60°

D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根据题干“以北是北半球的高纬度,以南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可知该地点所在的纬度为北纬60°。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经线和东经°经线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西经20°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即西经20°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东经°经线向东至西经20°经线为西半球)。根据题干“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可知该地点所在的经度为东经°经线。故选D。

14.在甲乙两张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某两地在地图上的距离分别为8厘米、4厘米,这说明:

A.甲图表示的实际地域范围比乙图广  

B.进行工程建设选用乙图更为实用

C.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小  

D.甲图所表示的地理事物乙图更详细

D

甲乙两张地图图幅相同,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题目中某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说明甲的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更详细。乙的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粗略,故A、C错误;甲的比例尺大,乙的比例尺小,甲图的内容更详细,乙图更简略,进行工程建设选用甲图更为实用,故B错误;甲的比例尺大,内容更详细,乙的比例尺小,内容更简略,故D正确。故选D。

15.将1:00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图比例尺为1:

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

D

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1:00000的比例尺可以写成分式形式——1/00000,比例尺放大1倍,即1/00000乘以2,新图比例尺应为1:,A错误;图幅面积比是比例尺比的平方,将原图比例尺扩大1倍,即新图比例尺是原图比例尺2倍,则新图的图幅面积是原图的图幅面积的4倍,即增加了3倍,B错误;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新图比例尺是原图的两倍,则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详细,C错误;淮河的实际长度不会变化,比例尺扩大一倍,则图上距离也应扩大1倍,因此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D正确。故选D。

16.从甲地(70°N、80°E)到乙地(70°N、°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C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甲乙两地同处在同一纬线上,两地在北半球且纬度较高,所以,经过两点间的大圆的劣弧偏向北极点方向。所以,从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走法是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C对。ABD错,故选C。读我国某地地形剖面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面小题。

17.图中沿四地地形剖面图的走向是()

A.西南—东北走向  

B.东南—西北走向

C.东西走向  

D.南北走向

18.下列各组是图中a地形区主要农作物的是()

A.水稻、玉米、毛竹  

B.水稻、棉花、油菜

C.小麦、甘蔗、毛竹  

D.甘蔗、小麦、油菜

17.A

18.B

17.读图可知,P位于东经.5°,北纬29.5°,Q点位于北纬30.3°,东经.2°,所以该地形剖面图为东北-西南走向,故选A。

18.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棉花和油菜,B正确;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热量更充足的地区,毛竹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江南丘陵地区,ACD错误。故选B。

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下题。

19.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20.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19.B

20.D

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年际变化与纬度之间的关系。

19.读图可知,四地中甲与丙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12月22日大,则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丙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90°,可知丙位于北回归线,甲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60°,可知甲位于北温带;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接近90°,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大,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6月22日相对较小,位于南半球中纬度;甲和丁相比,甲离北回归线比丁离南回归线相隔的纬度较大,故甲纬度略高。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乙、丙、丁、甲,B正确。故选B。

20.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甲位于北温带,丙位于北回归线,乙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丁位于南半球中纬度,故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甲、丙、乙、丁,D正确。故选D。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00

23:00

8:58

23:02

7:19

18:41

7:20

18:40

5:40

18:48

5:39

18:49

2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21.B

22.C

21.根据表中四地的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计算,①、②、③、④四地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钟、13小时08分钟,与12小时的差值分别是2小时、38分钟、1小时08分钟,此时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纬度越高,因此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则为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根据表中四地的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计算,③地当日昼长为13小时08分,次日昼长为13小时10分。若③地为北京,则北京此时昼长夜短,昼长变长,由此推断,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因此A错误;根据北京的昼长及变化可知,此时应是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向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靠近,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B错误;直射点向北移动,则此时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C正确;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应该是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时,而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各地昼夜长短差异在逐渐加大,D错误。故选C。

春分日(3.21)和秋分日(9.23):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夜长于昼;全球越向北昼越长,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秋分日(9.23)至春分日(3.21):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夜长于昼;全球越向北昼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6.22)至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冬至日(12.22)至夏至日(6.2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增长,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昼缩短。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3.D点的海拔可能为

A.m  

B.m  

C.98m  

D.m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处地势落差大,宜建水电站

B.观察者在B处可直接观察到C处

C.图中的湖泊是外流湖、咸水湖

D.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3.B

24.D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

23.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50m,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的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东南方向,D处附近的等高线为m,则D处的海拔范围为m-m,B正确。

24.读图可知,A处为陡崖,不适宜建水电站,A错;从B到C,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坡度先缓后陡,为凸坡,无法通视,B错;图中的湖泊是外流湖、淡水湖,C错;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D正确。

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地之间的通视问题,应该考虑以下情况:①、两地之间是否存在山脊或小山丘(注意山脊和小山丘的海拔高度);②、两地之间的坡形是否为凸坡(即坡面向上凸起,等高线由稀疏向密集过渡);③、两地间是否存在陡崖(可以将陡崖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凸坡”)。汽车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长,生产车间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其中涂装车间为无尘车间,对环境质量要求高。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团结和贵任感,超过家企业跨界转产口罩等医疗物资。2月6日,W汽车企业宣布生产口罩,三天后第一批口罩下线,践行了“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承诺。同时多家汽车企业纷纷跟进,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汽车生产企业最适合用于生产口罩的车间是

A.冲压车间

  B.焊装车间

C.涂装车间  

D.总装车间

2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汽车企业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可以

A.延长产业链  

B.充分调动产能

C.转移下岗工人  

D.升级产业结构

27.疫情期间,多采用航空运输运送口罩,这是因为

A.口罩属于稀缺物资  

B.空运连续性强

C.口罩属于无菌产品  

D.空运更为及时

25.C

26.B

27.D

2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四大车间中涂装车间对于车间环境要求最高,属于无尘车间,能够达到生产口罩的卫生标准,属于C正确。其他车间环境标准不符合,排除A、B和D。故选C。

26.根据材料“W汽车企业宣布生产口罩,三天后第一批口罩下线,践行了‘人民需要什么们就造什么。’的承诺”可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汽车企业调整生产线生产口罩,可以充分调动产能,B正确。汽车企业生产口罩,并不是延长产业链,也没有体现转移下岗工人,也没有促进产业升级,ACD错误。故选B。

27.疫情中的口罩是急需物品,所以选择航空运输(运送速度快、安全),D对。口罩的稀缺性、无菌性和产品选择的运输方式无关,A和C错。空运的连续性不如其他运输方式(铁路等),B错。故选D。

航空运输速度快、但是运量小,价格高,适合急需情况的长途运输。

28.读下图,分析该地上午PM2.5浓度高的原因是()

A.降水较多

  B.逆温现象

C.风力强盛  

D.工业排放少

B

读图可知,该地上午PM2.5浓度高,午后浓度快速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大气逆温现象的影响,使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午后气温最高,逆温现象消失,空气对流比较旺盛,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B正确;降水较多、风力强盛、工业排放少都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降低PM2.5的浓度,ACD错误。故选B。

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息息相关。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该院落主体呈白色,房屋坐向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该建筑设计有“大风不进屋”、“风吹自把门前扫”之特点。由此推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0.对于该院落中照壁的设计叙述正确的是()

A.延长院落的采光时间

  B.遮挡早晨阳光的照射

C.减弱正午的紫外线强度  

D.阻挡来自北方的沙尘暴

29.D

30.A

考查区域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9.根据材料,该建筑位于云南,受冬季风影响小,主要受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根据图中指向标和建筑布局,北面是门,西面是主厅,南北是配房。“大风不进屋”应是说不能吹进院子,所以主导风不能是东北风、西北风,B、C错。风不能吹进主厅,如果是东南风,则风可以吹进西面的主厅,不合条件,A错。只能是西南风,D对。故选D。

30.黄昏时,高大的主厅遮挡了院中的阳光,主厅内也因是背光一片昏暗。在主厅对面设置照壁,可以反射太阳光,延长主厅的采光时间,A对。照壁低,不能遮挡早晨的阳光,B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照壁低,不能减弱正午的紫外线强度,阻挡来自东方的沙尘暴,C、D错。故选A。

二、综合题

31.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与等深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中信息,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图示半岛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半岛北部盛产剑麻,试分析其区位优势。

(3)图中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请简要分析该构成对当地水文、地形、土壤的影响。

(4)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是国际溶洞探险家集聚的圣地,试从气候、植被角度分析该地多地下溶洞的原因。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东北信风从大西洋带来湿润气流,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适中,地形平坦,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海运便利等。

(3)河湖不发育(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岩溶地貌广布(或地形崎岖);土层浅薄。

(4)该地降水丰富(或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

本题考查了气候类型的成因、农业区位因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读图,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半岛为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受东北信风影响,东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高大山脉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半岛北部盛产剑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自然因素: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廉价;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靠近沿海,海运便利。

(3)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再加上当地气候湿热,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河湖不发育,地下水丰富,多地下暗河;不利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层浅薄,肥力低。

(4)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拦截了地表径流,加快了地表水下渗,促进了地下溶洞的发育;植物根系会释放酸性物质,进一步促进了地下溶洞的发育。

32.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

(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和____。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分别称____和____

(3)图中虚线M表示____,N表示____

(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

(6)图中A,B两处相比,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

(1)C

(2)低气压高气压气旋反气旋

(3)脊线槽线

(4)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5)②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常出现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因此,与①比较,②的日较差较大

(6)A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

本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涉及天气系统图的判读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根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可以判读出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C。

(2)读图,根据等压线数值可以判断,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而言,①是低压,②是高压,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①是气旋,②是反气旋。

(3)等压线向低值处凸出为高压脊,等压线向高值处凸出为低压槽,所以图中虚线M表示脊线,N表示槽线。

(4)气旋过境时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②,因为②处是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6)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读图可知,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1.《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目录

2.《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目录

3.《中国地理小区域例》总目录

4.《世界地理小区域例》总目录

5.《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6.《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7.《中国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8.《世界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9.可编辑年世界区域地理复习资料包免费送!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zz/10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