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dquo嘉峪关制造rdquo
用“嘉峪关制造”支撑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
——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的复杂形势,我市工业发展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优化结构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扎实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
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抓国家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机遇,全力实施“项目引领行动”,主动招商大企业、大集团。先后与广西投资集团、厦门中威斯铝业、北京索通公司、中国华电、上海航天、澜驰汽配等国内知名企业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洽谈引进了铝制品深加工、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我市“十三五”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年来,共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项目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30项;项目投资总额达.87亿元,是“十一五”的1.73倍;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是“十一五”的近2倍。嘉酒风电基地高载能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一期、二期工程、4×兆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预焙阳极一期、二期工程、87万吨铝加工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
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全市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新突破。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主体。宏达建材、紫轩酒业等6户企业的技术中心被命名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宏丰公司、宏联自控公司等7户企业的技术中心被命名为嘉峪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企业7户,先后成功研制开发了“铌钒微合金化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特种微合金高碳钢硬线”“氮化系列铁合金”“高强度冶金纸套筒”“吡啶甲酸铬”“有机葡萄酒”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截至目前,有甘肃省名牌产品13个,嘉峪关名牌产品37个。推动钢铝关联企业进军民用建筑市场,目前,九易钢构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已取得实质性成果,铝模板应用已在兰州、银川等地得到示范性推广。吉瑞公司自主研发的抹灰石膏砂浆产品,填补了西北建材市场空白。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的带动作用,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院校积极开展“企校合作”,集聚各类科技资源,与18家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各类科技合作项目47项。同时,有效搭建人才孵化基地,目前,我市已有多户企业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培训实践基地等10余个人才孵化平台,企业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把大力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作为落实国家产业转移政策、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发展了东兴铝业、广银铝业、索通预焙阳极、甘肃中威斯铝业、索通碳材料、澄宇金属、凯丰钢构等有色金属企业7家,相继引进并实施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有色冶金、碳素等高载能项目,已经形成了年产万吨电解铝及90万吨的铝制品深加工能力。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工业国有控股与工业非公经济比例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产业自“十一五”末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
截至目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7%,非金属制品业占2.4%,电力热力生产占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占1%,专用设备制造业占1%,其它占0.6%。工业产品种类由“十一五”末的80余种增加至“十二五”末的余种。五年来,以“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加工”为基础的两条千亿级首位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未来通过强链、补链和延链,进一步形成一条“千亿级煤电冶加装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我市以冶金工业为主体,新能源、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确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全面加快。
工业循环经济实现新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深入实施“循环化再造行动”,不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落后的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完善工艺,实现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真正做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五年来,我市共建成节能节水及循环经济项目56项,累计总投资.34亿元,年可节约能源10.87万吨标准煤,节约用水量.54万立方米。余热余压发电、电解残极及铝渣铝灰循环利用、煤分质利用、炭黑尾气发电等一批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助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形成了酒钢公司多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宏达公司多元化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62.4万吨,培育形成全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户,试点企业7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工业园区被列入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十一五”末的30%提高到目前的75%,提高了43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96%。
信息化建设展现新面貌
“十二五”期间,我市抢抓国家信息化发展有关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信息化提升行动”,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酒钢公司的SAPERP系统已基本覆盖钢铁、电解铝、铁合金、装备制造、电力、酒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重点发展行业,ERP系统对集团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内部单位的覆盖率达到91%。大友公司建设完成了所属各公司的协同办公系统,索通公司完成了MES和ERP生产办公自动化系统。年11月,我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市”,年6月启动了“全光网城市”建设,年底全面建成全省首个“全光网城市”,4G网络实现城乡%覆盖,提前完成国家“宽带中国”战略确定的年目标任务。
服务水平有了新提升
五年来,我市工信系统着眼于服务企业,服务工业,服务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效能风暴行动”,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强化权责监督,形成了工信系统“三张清单一张网”,进一步明确了72项行政职权,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做到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民间活力的“加法”。五年来,累计争取国拨省补资金.87万元,其中国家级扶持资金万元,惠及工业信息化专项个,惠及企业余户。全市担保机构共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4.08亿元,其中市中小企业信保中心累计提供担保贷款笔,共计4.亿元,占到全市担保总额的近30%,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五年来,我市创建了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创建了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4家,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9家,实现了“十一五”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创造性地开展企业之间“互保共建”,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开拓新模式。首次开行了面向中亚的国际钢材货运专列,成功推动澜驰汽配、宏源塑化等地方工业企业“走出去”,产品远销中亚及南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xw/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