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嘉峪关地区民众饮食结构多元丰富
魏晋十六国嘉峪关地区民众饮食结构多元丰富
王琦儒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作为主食。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偏居一隅,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原低,但非常适宜“五谷”黍、稷、麦、菽、麻的种植和
“畜”马、牛、羊、鸡、犬、彘(猪)的养殖。
魏晋十六国时期嘉峪关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以谷类为主,兼种麦类和豆类,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掌握发酵技术;魏晋十六国时期,畜牧业与农业一道,构成了魏晋十六国时期嘉峪关地区经济的基本内容。肉食在当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仍属于奢侈品,一般百姓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少量肉食;魏晋十六国时期嘉峪关地区的水果主要有瓜、杏、葡萄、柰、梨、桑葚等,但蔬菜较为缺乏。
西汉在河西设立武威、酒泉二郡后,屯田戍守的移民们将嘉峪关地区的饮食习惯由过去以游牧为主转向了以农耕为主的饮食生活。代田法以及铁质农具、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嘉峪关包括河西由单一的畜牧业区逐步成为农牧业并存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作者系嘉峪关文物景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文博馆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xc/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