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谱写新篇章砥砺前行奋进新征程
嘉峪关关城。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东张文博徐俊勇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在河西走廊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嘉峪关。
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视察天下第一雄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两年来,嘉峪关市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做好文物遗产传承保护、长城文化价值及长城精神发掘弘扬工作,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高品质幸福雄关。
关城日常保养维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于永艳
科技赋能
全天候守护长城文化遗产
初秋清晨,嘉峪关草木葱茏,湖光潋滟,燕子轻飞,啾啾鸣啭。
城墙上,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和修复保护工作。
张斌和队员们沿着城墙一寸一寸详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当发现南敌楼墙体裂缝加重时,张斌黝黑的面庞上皱起眉痕。
“近年来,嘉峪关地区降雨量增多,雨水下渗造成南敌楼墙体鼓胀向外突出,严重威胁文物本体安全。”张斌说,南敌楼墙体保养维护项目近期就会实施,将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和危险因素。
张斌说,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有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必须每个月巡查一遍,然后通过前后月份照片及测量数据进行详细比对,判断病害及长城赋存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及时采取保护及修复措施。
“让我高兴的是,依托科技助力,两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病害监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雒憬憬
张斌和同事们已多次用无人机对长城周边的赋存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巡察拍照。
“只有不间断监测和日常维护,从源头解决小病,才不会生大病,长城才能‘延年益寿’。”张斌说,赋存环境保护好了,长城文物才能在一个“洁净、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
提起科技保护,就离不开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这是一个由6名“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文保团队。张翔、许德臣、侯凌静、柳君君、陈颖、高商,他们从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历史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不同专业,各有所长,都热爱长城保护这个事业。
“文物很多细微的变化和损害,肉眼很难观察到,然而通过科学仪器则一目了然。”近来,张翔正带领团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关城建筑进行精细扫描、三维彩色建模。他说,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的危害,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保护工作效率。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城保护队伍明显壮大了!”张斌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长城保护工作中。
大红泉堡和大红泉墩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嘉峪关关城西南45公里处,由黄土夯筑而成,是嘉峪关境内最远的长城墩堡。附近村民安献忠、吕桂英夫妇长期义务守护大红泉堡和大红泉墩,让文物得以较好地保存。今年,安献忠被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正式聘为长城保护员。
在嘉峪关境内长城沿线,像安献忠一样,被聘为长城保护员的村民共13位,他们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野外长城的保护力度。
嘉峪关开展长城保护志愿者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杨琳
去年8月,嘉峪关市还正式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长城保护志愿者。目前,已有70多名个人志愿者和两支社会团体加入到嘉峪关长城保护志愿者行列。
研究传承
让长城文物“活起来”
讲解员张晓燕的本职工作,是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博馆员。两年来,除了负责参观讲解工作外,她承担了省级项目“嘉峪关砖壁画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嘉峪关工业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等研究任务。
张晓燕说,如今来嘉峪关的游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xc/1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