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一眼吧,这些满载嘉峪关人记忆的东西
斑驳的墙面,略显陈旧却又熟悉的那张大转椅,如果不是打开这一张张老照片,作为70,80后的我们,不会有那么深刻的感触。那时候剪头发才5块钱不到,那时候的店很小、很破,墙脚及里间堆着乱七八糟的杂物,墙上一面大镜子,靠墙的桌上凌乱放着各式理发工具。屋中是一个老式理发用旋转椅。
瞧瞧,当年多么流行的发型,是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记忆中熟悉的推剪,吹风。
刮脸、剃须、老发型,不追求新潮,不苛求粉饰,原汁原味的理发手艺,延续着理发的文化,延续着一份温情,更延续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回忆。
第六十九期《雄关记忆—理天下头等大事》
说起理发,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在计划经济时代,理发店也是国有的,理发店的师傅们都是国有企业职工。在为数不多的国营理发店里,每天都会有顾客排队理发,烫个头发都得忙活上一天。现如今,理发店几乎已经被美发沙龙、发型工作室所取代。但是在我市,依然存在着一些经营了几十年的理发店,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带您走进这些老店,感受那里难得一见的怀旧气息。
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发店都是国营的,当时,嘉峪关的国营理发店主要分布在人民商城、老嘉峪关宾馆等商业繁华地段。年改革开放后,个体理发店开始悄然兴起。年以后,很多有手艺的南方人带着时尚的发型理念来到这座西北小城,一时间,浙江发廊成了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的首选地。海荣式、大翻翘、幸子头、招手停,这些在现如今的人听起来有些遥远陌生的发型,在当时的年轻人中盛极一时。
这是建设路市场里并不起眼的一家传统理发店,门前摆放着写有“老式立新美发”的简易招牌,店门也是简单的玻璃门,仿佛在向过往的路人展示着这家店悠久的历史。这家店的店主聂立燕从事这个行业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起初她是在这家店从前的老板手下当学徒,当时七十多岁的师傅因为精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原因都无法继续开店,聂立燕就将店面租过来,传承了师傅的这门手艺。
走进聂立燕的理发店,最抢人眼球的就是店里那把老式的铁椅子,既宽大又结实,在椅子的右下方,有一个类似舵轮的圆盘,那是用来调整椅子斜度的,这种理发椅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了,斑驳的铁锈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气息。聂立燕说,这种椅子就是以前理发匠们使用的椅子,现在是自己店里的镇店之宝。透过这把铁椅,时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岁月无声无息的流动,忙碌的我们都在路上来去匆匆,无暇顾及眼前的风景,而理发师手中的剪刀却为我们留住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时间能踏碎青春,岁月能改变容颜,但有一种东西却是时间和岁月消融不了的,那就是一代代手艺人传承下来的老手艺。时光在聂立燕的脸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眼前的她已不再年轻,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于每一位顾客贴心周到的服务和精湛的手艺,聂立燕并不知道什么叫“私人定制”,但是每一位光顾这里的老顾客,留下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其它地方无法感受到的一种情怀,她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顾客。
如今走在嘉峪关的街头,几乎很难见到这样让许多老年人倍感亲切的传统理发店了,这些理发店在各种美容美发店遍地开花的今天,依然传承着传统理发店所独有的风格,在人们的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说传统理发店用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留住了老顾客,在我市雍和街街心花园常年义务为老年人理发的薛秀兰,则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着老一辈手艺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眼前这个简单的理发摊点,就是薛秀兰为老年人免费理发的地方,每周一的下午她都准时出现在这里,一手拿着传统剃刀或手动推子,一手拿着梳子,为身披围布的老人们理发,老人们就这样端端正正的坐在凳子上,任由技艺熟练的薛秀兰在自己头上修修剪剪,大家还不时地谈笑几句,其乐融融。
薛秀兰一直坚守着的传统理发,并没有如今这样先进的工具,完全是靠她几十年练就的熟练手艺,技艺虽老,但却可以随时随地为老人们理发。她的坚守,既是做好事儿,也是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传承,让社区的老人们在体验老理发匠的服务中感受着过去的时光。
在现代理发店遍布街头巷尾的今天,坚持传统理发手艺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所谓“十艺九不富”,坚持传统理发也就代表着不能发家致富,传统理发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ly/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