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砥砺奋进长城精神印心间澎湃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始建于多年前的嘉峪关,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展现着中华民族保卫疆土、热爱和平的不懈追求。
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
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生生不息。”
陇原儿女意气风发。一年来,甘肃省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做好文物遗产传承保护、长城文化价值及长城精神发掘弘扬工作,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让长城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从单纯观光到文化体验
“‘天下第一雄关’确实雄伟,今天终于来了!”从导游手中领到嘉峪关关城门票,来自浙江的游客林文海显得非常兴奋。他说,自从去年看到总书记视察嘉峪关的新闻报道后,一家人就开始计划来嘉峪关旅游。
在关城检票入口,景区工作人员穿着明朝服饰整齐列队,导游们也身着汉服、手执油纸伞,眼前景象,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古代雄关。
“我们改进了游客接待方式,将明朝服饰、礼仪等更多具有历史感的元素融入景区服务中,不仅让游客耳目一新,而且有了更多体验。”嘉峪关关城景区开发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娟说。同时,关城景区各项软硬件设施也进行了“智慧化”提档升级,游客可网络购票、“刷脸”入园,更加便捷。
曹文娟说,7月15日跨省旅游开放以来,嘉峪关关城景区游客数量激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驻足留影的地方,游客纷纷排队留影。
当时负责向总书记介绍关城情况的工作人员张晓燕说,一年来,来嘉峪关的游客 从守护文物到弘扬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蓬勃力量。”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新长说,总书记这些话语,字字重千斤,深深刻在了每一位长城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者的心中。
“以往人们对长城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物保护的层面。”陈新长说,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后,让文物工作人员对长城的认识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事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人员已不单纯是文物的守护者、保卫者,更是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陈新长说,这个认识上的关键性转变,让研究院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向、工作态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研究院全院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将弘扬长城精神和研究长城文化作为工作的重点,迅速展开工作。
那么,什么是长城精神,它内涵又是什么呢?
陈新长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长城精神的外延和内涵,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和拓展。
“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历时半年,10多位专家学者在反复查阅史料、论文,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仔细斟酌、研讨,总结提炼出了长城精神。
长城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长城锻造了中华民族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长城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园。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是中外往来的关口,更是民族融合的熔炉。”陈新长说,关城门洞地面凹凸不平的条石正是中外繁华的通商贸易、交流往来的见证。
“因而,长城文化研究的方向与‘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相一致。”陈新长认为。
一年来,嘉峪关市长城文化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长城历史文化读本》《嘉峪关特色文化》《嘉峪关文化丛书》《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辑录》等一系列文化研究成果相继出炉。还出版了《宝贝的宝贝》《家乡的宝贝》等少儿绘本,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插画讲述长城的故事。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长张晓东介绍,一年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博物馆就挖掘长城文化精神多次召开研讨会,通过进社区、乡镇、学校和军营,进一步加强长城精神弘扬和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嘉峪关悬壁长城。(资料图)
从守望历史到放眼未来
“长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许海军表示,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文物保护,切实提升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加强长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嘉峪关市今年将举办保护长城志愿服务活动、全国长城文化书画作品展、长城主题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宣传长城保护理念,号召广大群众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
“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打造的是嘉峪关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对此,嘉峪关市今年做了充分准备和安排。将通过举办长城文化研讨会、“长城讲堂”,邀请长城专家学者,讲解长城历史文化,阐释长城精神价值;组建“长城精神宣讲团”,进机关社区、乡镇、学校,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等等。
据嘉峪关市文旅局副局长李进贤介绍,嘉峪关市正在积极谋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嘉峪关市精心谋划了“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遗产监测中心监测系统工程”“长城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工程”“文化实景演出”“嘉峪关文化主题活动”等10个板块,50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90.1亿元。
“嘉峪关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切实扛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嘉峪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说,全省文物系统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快实施金塔、古浪等全省重要点段长城抢险加固工程,编制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积极运用文物数字技术推进“数字长城”项目,加强价值阐释,联合高校和文博机构加强长城学研究,力求取得更大成绩。
文物保护是前提,文化研究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嘉峪关市十分重视文物保护与研究人才培养,通过鼓励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文博人才提升计划,积极引进各专业急需紧缺硕士、博士人才等举措,着力构建多元一体文物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来到这里,每天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干着热爱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5岁的石亚卿是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说,总书记的关怀,更坚定了她在文物保护行业坚持的信心和决心。(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李近远 张文博 杜雪琴 顾丽娟 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ly/1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