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峪关修城楼新城记
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有一段必经的狭长路段,被称为“河西走廊”。正是这条神奇的戈壁长路,将古老的中国和中亚、西亚连接在一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文化君日前亲自穿越了河西走廊,为你带来真实的丝路故事,让西域不再神秘。再走丝绸之路,会遇见怎样的“新城”呢?
嘉峪关
JIAYUGUAN
我在嘉峪关修城楼
提起嘉峪关,你一定会想到雄据万里长城西端终点的嘉峪关城楼。经历了年的风沙洗礼与烽烟岁月,它始终是历朝历代的西部国防重地,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年,明朝的开国将士们班师凯旋,途经河西走廊时,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这就是中国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
关城城墙
承载着岁月的苍凉
举目远望
雪山、绿洲、戈壁
如今的嘉峪关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然而数年前,这座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沧桑的老建筑,关城中的22座木结构建筑均不同程席地出现梁架歪闪、卯榫脱裂、木构糟朽等现象,西罗城墙体严重开裂、倾斜,木结构油漆彩绘剥落严重,缺排水系统……这一切,让嘉峪关雄姿不再,反而更像是一名饱受病痛侵袭的迟暮将士……
极易发生病害的夯土墙体
正在修缮中的嘉峪关关城
于是,年,守护了河西地区多年的嘉峪关,迎来了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历时近5年,嘉峪关的保护修缮工作基本完成。如今修缮完工的嘉峪关雄姿再现,登上关楼远眺,可见祁连山在冰雪中蜿蜒逶迤,长城于沙海中游龙浮动,塞上风光,尽收眼底。
整个修缮过程历时近5年,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们也在此辛劳了5年。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修缮者们不同,他们并未面对精致的金器字画,陪伴他们的是戈壁滩的烈日,还有远处抬头就能望见的祁连雪山。他们的日常是测量每一寸黄土,检测每一处脱裂。但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修缮者们一样的,是他们对文物的疼惜和对原始工艺的坚守。
所有的修缮工作都不能改变文物的结构和性质,这些传统的手艺是为了让嘉峪关传统文化能够长久地保留和传承下去。为了最小程度干预、维护文物原貌,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坚持使用原始手艺进行修缮,实施过程中严守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四项原则,确保“修旧如旧”。尽管嘉峪关是夯土城台,几百年来,它却承受着砖砌城楼的巨大压力,面对着风沙、温差、冻融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侵害,已出现病害情况。为了维护文物旧貌,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选用了和原始墙体土质一致的黄土,仍然采用传统夯杵工艺,保障夯土墙体的坚固性。在修复城楼木结构时,地仗采用面粉、猪血、桐油、砖灰、麻丝为原料,依照原始工艺进行修缮。
另外,为了保证游客的旅游参观,整个修缮过程一直是分部分项进行,一半开放一半修缮,让每一个向往嘉峪关的游客都不会失望而返。修缮工程完工后,为了提高嘉峪关关城的抗病害能力,嘉峪关关城成立了嘉峪关世界遗产监测中心,针对景区气候,游客人数,文物本体及环境,反应性检测等在内的项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病害达到预警值时将及时进行修缮。
经历过一番“抢救”,嘉峪关不再是六百多岁的暮年将士,更像是英气勃发的关城将领。古老的嘉峪关城楼依然静静地矗立着,如今它守护的不再是戈壁战场,而是一座因关得名并兴建的城市——嘉峪关市。
下一篇,文化君将给你讲讲这座周长仅有米,只相当于一座中型社区的城市背后的故事。
人民文化原创
rmrbwhcm
本期责编
文化君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直接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ly/1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