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雄关网事之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工
为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雄关网事”“五年发展·点滴印记”分享展示活动。对五年来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今天我们展示的是“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开创文物保护研究的新局面”。
文物遗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其加以保护意义深远。文物遗址容易受到微气象环境和外力等的影响发生破坏,因此对文物遗址进行监测预警管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文物遗址监测技术领域,传统的监测方法比较落后,多是目测、敲击、人工测量、拍照等简单的手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这些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备性、连续性、全面性和可用性。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的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实现了监测手段从人工观察、直觉判断同科学仪器和信息网络技术监测的结合。
嘉峪关长城是中国西部文化遗产中典型的土遗址类型,因年久失修、日照风雨侵蚀等因素影响,夯土墙体出现了墙体表面风化、酥碱脱落、坍塌裂缝倾斜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加之管理机制、人员配置、工作侧重点等方面的原因,嘉峪关长城的日常监测工作一直处于空白,监测工作严重滞后。年9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视察时,对加强关城的日常保养和遗产监测工作提出要求。此后,在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筹划阶段,成立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一致肯定,短时期内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相继获省编办和市编委批复,并在年11月18日工程启动仪式上,由原省委书记陆浩和单霁翔共同为监测中心挂牌。作为国内长城沿线率先成立的专职监测机构,监测中心的成立,为我市的文物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技术规范及预警标准,统筹安排、协调和指导全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建立计算机网络监测系统——嘉峪关文化遗产预警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和实时监测管理信息平台;负责遗产地监测报告的编制工作,定期向国家文物局及世界遗产中心递交遗产地监测报告等。在监测技术和设备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下、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使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五年来,在建设中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程,在充分借鉴国内多地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结合遗产地的实际情况,重点实施文物本体保护、环境监测系统等文物保护工程,建立了以夯土长城为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和保护评估工作,准确全面地监测文物环境质量,及时的反映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实现相关监测因素动态信息报送、分析、统计、发布,以及信息查询与检索的功能等。
目前已建成关城监测站,关城景区、悬壁长城景区、长城第一墩景区、东北长城魏晋墓景区全自动气象站,布设了位移计、风速计、温湿度计、应力计等余只实时监测设备,配备了数码显微镜、地质雷达等70余台便携式监测设备,完成了软件系统的研发、调试和运行。基于前期建设成果,针对不同病害类型、不同遗产要素、不同监测对象,充分应用所采购便携式监测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定期监测方案,明确监测频率、监测点位、责任人等,扎实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及时收集监测数据,将城楼倾斜、城台裂缝、沉降、内部病害、油饰彩绘剥蚀等纳入常态化监测,监测工作正有序、高效、顺利地推进。
数码显微镜
远距离裂缝观测仪
墙体水分监测
气象监测
着力抓好学术科研,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良好契机,积极申报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需求研究》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搜集整理图片、数据资料,结合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编写详细报告,均已取得相应研究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ly/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