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走长城嘉峪关丝路长城在此交汇
长城第一墩(资料片)来源:手机百度
6月14日,省旅游局长城课题调研组抵达此行的最后一站——嘉峪关,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丝绸古道”与“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在万里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嘉峪关是现存最完整的雄关之一,鲜少经历大型战事,因而成就了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相辉映。
军事要塞变身商贸海关嘉峪关关城除城门、城台、敌台、垛口为青砖包砌外,其余皆为黄土夯筑,高高的城墙被岁月蚀出一道道沟痕。建造初期,嘉峪关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建筑,到了明代中后期,它的商贸通关、文化交流作用逐渐凸显,并日益成为其主要功能。当一批批商旅、驿使穿行于嘉峪关,嘉峪关便成为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国门,出入嘉峪关也需要持有相当严格的通行文书。据史学家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关塞)照(公文、证件)”的最初使用地点。如今关城已是一处5A级景区,景区遵照历史再现当年“穿越”情景:端坐关城南门的“守卫大将”,可为游客换取“通关文牒”。 登上城楼,董耀会指向西瓮城门楼檐下的一块青砖石,讲了个故事: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工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照这个数字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众工匠的工钱,不想修关工匠却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处,谁也不敢搬动。董耀会说,嘉峪关定城砖的故事,连同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的故事,无不显示出古代筑城工匠修建长城的智慧。在历代长城不断兴修完善的同时,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也隔空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大漠墩台守望峡谷雪山出嘉峪关关城,沿古城墙一路西行,可见大漠戈壁的一道奇观——讨赖河大峡谷。峡谷的西面是浩瀚无际的大漠,南面则是祁连山。据介绍,大峡谷是自然形成的地表断裂,如刀劈斧砍,峡谷内终年流淌着南面祁连山的雪融水,水深20米。讨赖河属黑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原名“呼蚕水”,意为上天赏赐的水,流经嘉峪关境内35公里。此段峡谷系讨赖河谷的中上游,因受河水长期冲刷,河床逐年增高或下沉形成。 峡谷边上,矗立着一座残缺的墩台,有个“霸气”名字——长城第一墩。这座墩台残高约10米,用黄土夯筑而成,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远眺祁连雪山,守望戈壁大漠的苍凉与寂寞。董耀会说,在古代,长城第一墩担负着传递嘉峪关关南及祁连山诸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任务,是一道重要的军事防护屏障。在墩台与墩台之间以烟火互为信号通报敌情,战略地位极其险要,为保卫西部边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
长城精神生生不息明长城考察行将结束之际,董耀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最多的仍然是长城保护问题,期待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克服困难的长城精神生生不息。 这几年,长城保护人士多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董耀会的女儿董晓梦也在其中。结束学业后,董晓梦自发加入成为长城保护志愿者,今年上半年,她与四个同伴一起筹备写实纪录片《一个人一万里》,沿着董耀会当年的足迹,从山海关出发到嘉峪关,穿越7个省、市、自治区,21个县市。重点选择长城沿线的村落,寻找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人,倾听和记录这些人的故事。导演小方写道,“当我们看到一代代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城也就有了生命的延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里融入长城的血液中”。 通过手机自媒体,董耀会白癜风的最佳治疗方法白癜风在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