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甘肃middot为你读边塞诗词
出嘉峪关感赋(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林则徐,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年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举国振奋。不久,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充军,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即公元年10月8日,他一路颠簸,满身征尘到达肃州。经过短暂休整,更换了大车车轴之后,于初七日出发,到嘉峪关。当夜宿于东罗城内的嘉峪关驿舍。第二天早晨,策马出关,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热情地讴歌了以嘉峪关为代表的西北关山的壮丽风光,并由景及人,借古抒怀,通过对汉武帝、张骞、霍去病、李广利、班超等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企盼早日召还,在抗英前线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不计个人荣辱、处处以国事为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品读
诗为一组七律,共四首。每首各自独立成章,又前后勾连,各有侧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为其中第三首。
首联“敦煌旧塞”指汉玉门关和阳关。这两句的意思是:汉代的玉门关和阳关早已被委弃于荒漠孤烟之中,古郡酒泉的嘉峪关代替了阳关,成为今日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冲。暗喻嘉峪关在西北边防和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意义。颔联用了“鸿沟”的典故,说嘉峪关虽为重要的关隘,但不像鸿沟那样把国土分裂为敌对的楚汉两边,而是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把关外沙漠地带完全收入了祖国的疆域。句中“尧天”,指三皇五帝时期帝尧的天下,这里是对清王朝的美称。“不比”、“全收”相互照应,形成对比,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再次点明嘉峪关在新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更为巨大的作用。颈联连用两个典故。“威宣贰负陈尸后”,是说汉朝的声威宣扬于西域,是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兵伐大宛以后。
《汉书·李广利传》记载,太初元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不克,士卒生还者十不一二。断臂,语出《汉书·武帝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这两句互文见义,通过追述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派遣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收服浑邪王,断匈奴右臂和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等历史事件,表达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和加强国家边防、抵御外侮的愿望。最后两句承接上文,总结历史经验:西域若不是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和霍去病、李广利等能征善战的将军开拓、平定,这里何时才能罢兵息战呢?曲折地表达出自己虽然身被流放西北边疆,依然心系东南海防的拳拳忠心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神武”,对汉武帝的美称,借以表达对一代英主的向往之情。全诗用典较多,却不感晦涩拗口。楚汉相争,以鸿沟为界对峙,汉武帝派遣霍去病断匈奴右臂,李广利伐大宛等典故,增加了诗歌的容量,让历史题材为现实服务,在曲折变化中深刻地表达出自己难以直言的隐旨:在英国侵略者倾销鸦片、在我东南沿海引燃战火的严峻形势下,必须坚决予以抵抗,反对投降求和、丧权辱国的行径,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
配音:郝友
主 编:屈杰文
本期责编:王蕾
编 辑:曹志刚田劲松
总监制:黄汉京
监 制:何友新 郭靖
投稿信箱:wujinggansu
sina.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