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概况与保护展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文\王春梅

长城博物馆副馆长

摘要:通过梳理清代以来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概况,分析各个时期保护维修的特点和成效,结合嘉峪关长城保护现状,探讨今后长城保护的理念和方向。

关键词:长城,维修保护,嘉峪关一、嘉峪关长城资源概况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年),《重修肃州新志》载:“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弘治八年(年),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关楼。《敦煌杂钞》载“弘治七年,以土鲁番叛,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八年,巡抚许进出嘉峪关,入哈密,土鲁番遁去。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正德元年(年)兵备副使李端澄,按照先年所筑关楼的样式、规格监修起内城东西二楼。同时修筑了官厅、夷厂、仓库等建筑物。现存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嘉峪关碣记》碑文载“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委镇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该碑文还详细记述了此次修建之原因、修建情况,并赋诗一首赞之。嘉靖二十八年(年),巡抚杨博、兵备副使王仪展筑城垣,添筑敌楼、角楼、墩台等,还夯筑了外城墙,在外城墙外开挖护城壕。至此,经历年的时间[1],完整的嘉峪关城建成。明王朝在建筑完善嘉峪关城池功能,提高防御能力的同时,为了构筑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修建了长城、城堡、烽火台等,使“长城紧密相连,城堡遥相互应。”嘉峪关长城自讨赖河墩起,经嘉峪关至野麻湾,再经新城入酒泉两山口、下古城,长一百余里。城堡设在长城附近和隘口要路之处,主要有卯来泉堡、塔儿湾堡、野麻湾堡、新城堡、石关营儿、安远寨。墩台据《肃镇华夷志》载,嘉峪关所管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新城堡所管腹里沿边墩台一十八座,境外墩台一十三座,卯来泉堡所管墩台一十一座。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今谓之为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较为壮观,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关城南凭祁连山,北依黑山,其地势险要,建筑雄伟,与长城、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素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阴”之美誉。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年至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年启动的长城资源调查,彻底摸清了嘉峪关长城资源家底,最终的统计数据: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二、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概况(一)清代嘉峪关及长城维修概况清代嘉峪关作为连接新疆与内地的重要关口,康熙十三年(年),在嘉峪关设游击,“兼辖野麻湾、新城、金佛寺、卯来泉四堡”。乾隆四十年(年),在嘉峪关设置巡检。[2]嘉峪关从履行军事、控制朝贡贸易到覆行检查出入关人员,这个关口始终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这也是清代维修嘉峪关的原因所在。清代嘉峪关维修文献记录有10次,其中规模较大的维修5次,单体建筑维修3次。1、乾隆二十六年(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年):修补嘉峪关南北边墙坍塌并城门楼券洞以及西门瓮城券洞崩裂沉坠处。《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甘肃巡抚明德奏,巴里坤等处遣犯,遇有脱逃,地方官自应上紧查拏,无如甘省幅员辽阔,稽查稍疎,即难免其透漏。唯嘉峪关为内外往来咽喉,盘诘最易,但两旁土筑边墙,年久残缺。请动项粘补完固,撙节办理。嗣后再有逃犯,审系由关度越者,将嘉峪关游击严加议处。得旨,所见甚是,如所议行”。奏折“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二日‘为核议陕甘总督题请核销甘肃肃州修补嘉峪关边墙工程用过工料银两事’”[3]载:“……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准工部咨,营缮司案呈,本年正月二十贰日,准陕督杨应琚咨称,据直隶肃州知府李复发详称,蒙甘肃抚院明德奏准,修理嘉峪关残缺边墙,请动军粮节省银两办理,……应修嘉峪关南北边墙坍塌并城门楼券洞以及西门瓮城券洞崩裂沉坠处所,共估需物料匠工银伍千九百八十伍两一钱六粒四毫七丝五忽,佑需应用器具共银两二百五十一两六钱一分六厘四毫七丝五忽,……查嘉峪关边墙残缺,系甘抚明德奏准修理之案,今该督既经佑计工料银六千二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分零,造具右册送部,相应移咨该督,酌定限期,并酌给银两,转饬作速,撙节办理,俟工竣之日,将实在用过工料银两照例造册,委勘取结报销,至动用军粮节省银两事,隶户部相应移咨户部查核。可也!……肃州册奏补休嘉峪关边墙等项,原佑共需银两六千二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分六厘四毫七丝五忽,今实用过银两六千二百一两九钱四厘毫七丝五忽,较之原佑节省银三十四两八钱一分二厘,又册造器具变价银一百四两四分,……据此看得肃州嘉峪关边墙残缺,前经调任甘抚臣明德奏准,动用军粮节省银两补休,……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题,二十九年二月十八日奉旨:该部察核具奏,钦此。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该臣等查得陕甘总督杨应琚疏称,肃州嘉峪关边墙残缺,经调任甘抚臣明德奏准,动用运粮节省银两补休,嗣经臣取具右册,咨准部覆,转饬作速,撙节办理,工竣照例造册取结报销等因,……查肃州修补嘉峪关边墙工程用过工料银两,臣部查册开修筑城身瓮城并未开通长高厚丈尺,修理城楼亦不将上下檐各该高丈尺以及挑山尺寸分晰开明,包砌台帮墙角又未开明各高厚丈尺,运用砖瓦亦未将各斤重数目开载,均难查核。……臣未敢擅便,谨题请旨。”据此可知,乾隆二十六年二月,甘肃巡抚明德奏准,修理嘉峪关残缺边墙。乾隆二十八年已完工核议工程用过工料银两事。上奏修理:“两旁土筑边墙,年久残缺。请动项粘补完固。”实际维修项目“应修嘉峪关南北边墙坍塌并城门楼券洞以及西门瓮城券洞崩裂沉坠处所”。2、乾隆三十一年(年)据《重修嘉峪关记》载:“其关创修于前明洪武五年,其间重修不一而足。我朝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年又复重修”,《嘉峪关文物志》、《嘉峪关及明长城》、《嘉峪关志》等资料中均以此为依据,记述嘉峪关于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关于重修的具体情况,目前从其他文献中未找到相关信息。但通过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修嘉峪关南北边墙坍塌并城门楼券洞以及西门瓮城券洞崩裂沉坠处。或可判断为时间记录上的出入。3、乾隆四十年(年)依据《重修嘉峪关记》碑文记载。具体修复情况不详。4、乾隆五十五年(年)至五十六年(年):改建关城正楼东西城门楼,并关门券台城堡正门西月城马道,及补修之城顶海墁砖包墙垣粘补庙宇等。《高宗实录》载:乾隆五十四年(9年)秋七月丙戌,“谕军机大臣等,据德成等奏,查勘嘉峪关一带边墙情形,该处多系浮沙,所有此项壕堑墙垣,修补挑挖仍属不能经久,毋庸办理,惟查嘉峪关系西陲门户,为外藩朝贺来往通衢,旧有门楼等项,局面狭小,并有曹少朽闪裂之处,应请另行修建等语。边墙道里绵长,今昔异势,且该处取水既难,沙性又复松浮,旋修旋圯,究属不能经久,何必徒滋劳费,德成等所奏甚是。至嘉峪关为外藩朝贺必经之地,该侍郎等因旧有城楼等项,规模狭小,年久未免曹少朽闪裂,请另行修筑,估需工价,不过五万余两,为数无多,著即如所请办理,以昭整肃而壮观瞻。将此谕令知之。”“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五日‘奏报查验嘉峪关工程情形事’”:奏折载:“陕甘总督臣勒保跪,奏为查验嘉峪关工程情形据实奏明仰祈圣鉴事。窃照肃州嘉峪关城台楼座墙垣等工,前於乾隆五十四年,经钦差侍郎臣德成来关勘明,将应改建补筑之处分晰估计,共需银五万一千九百余两,奏蒙俞允,随经题报兴修。自五十五年四月开工以来,臣复严饬承修各员,工紧如法办理,务期工坚料实。去後,兹臣因查阅营伍,顺道前赴该关逐一查验,所属改建之关城正楼东西城门楼,并关门券台城堡正门西月城马道,及补修之城顶海墁砖包墙垣粘补庙宇等工,均己修理完竣,工料筑做俱属如式坚固,规模甚为整齐宏敞,足壮观瞻。此外又有应修之文昌阁东稍门楼并东月城券台现未完工,因边地早寒,难施工作,约俟来岁春融即可一律完竣。……今臣逐加复勘,如城顶筑打灰土原估系属二步,经查该处城垣系属前明洪武年间所筑,迄今四百余年,此番修理在旧土基上加筑,并非重新拆建,并用大夯使力筑打二步,必致震动,旧基难於取舍,此系德成原估未尽完善之处,今只可改用小杵加筑灰土一步,可再铺海墁,雨水易于宣波,足资巩固,又有节省。又关门两旁砖包边墙修至营墩为止,原估系七十丈,今止量得六十丈七尺,固系前德成丈量时未将营墩丈量及银台分位逐一分晰丈明,以致笼统开报,此皆由原估查丈不实之故,是两边俱有营墩界限,承修各员固不敢故为减少又不能稍为放宽,又城楼应用木植原估俱系松木,嗣据工员禀报,内有金柱承重挑头等项大料松木七十二根计七十二丈,以外又三丈五尺不等,径自一尺三寸至二尺九寸不等,在肃州、甘州等处遍采,实无此等大料,现在改用青桐木,以期速为完工,多有节省等语。详请咨部。今臣逐细勘验,所修城楼除各项小料俱照原估以松木建造外,其大料七十二根俱己改用青桐木,此项青桐木出产高台县,有似杉树,体质甚为坚实,惟成造之处长短尺寸难与原估相符,而围径俱为收小,且金柱有撤接者。臣随面加究诘,按工员等禀称,此项木植原估径至二尺九寸,其粗已为桌面,且长至三丈有余,求其本末相称之料,当如附近地方实属无从购觅,不得不通融办理等语。臣查所用大料木植甚坚,实足资保固,而围径长短尺寸又与该工体式相宜,但不预为呈明报部,辄为收小,且有撤接将就,节哩实属不合,应请将首项大木料七十二根价值运脚一概不准开销,以示惩儆,仍系来春工竣後,再为验收,核实造册题报,所有查验过嘉峪关工程情形理合,据实奏明,伏祈皇上圣鉴,谨奏。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日奉。硃批,该部知道。钦此。十一月初五日。”据此可知,乾隆五十四年,钦差侍郎臣德成来关查奏嘉峪关长城维修事宜,认为边墙多系浮沙,修理之后不能经久,毋庸办理。但嘉峪关系西陲门户,为外藩朝贺来往通衢,需另行修筑。并预估费用,工程自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开工,十一月已完工项目:改建之关城正楼东西城门楼,并关门券台城堡正门西月城马道,及补修之城顶海墁砖包墙垣粘补庙宇等。未完工的文昌阁东稍门楼并东月城券台,等来岁春融即可一律完竣。从查验情况看,“工料筑做俱属如式坚固,规模甚为整齐宏敞,足壮观瞻。”嘉峪关柔远门楣题有:“乾隆五十六年季夏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光华门楣题有:“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为此次修筑。5、咸丰三年(年)至咸丰四年(年):重修嘉峪关《重修嘉峪关记》载:“……肃郡以西七十里有嘉峪关为回疆限,中外咽喉,边陲锁钥。南北十六城,西极数十国,献琛纳款,以及仕宦商旅往来,胥于是乎稽焉。以视汉之尤塞,郑之虎牢为尤要。其关创修于前明洪武五年,其间重修不一而足。我朝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年又复重修,迄今八十余载,堞雉大半倾废,稽关亦几废败。宵小者流,时或以从旁隙窃越,致疏稽查。矧当逆氛未靖,又恐漏网之虞乎!余忝莅兹郡,弗敢坐视,因禀陈各大宪详表奏,奉旨并肃郡城垣试院一律兴修。敬承之下,不禁勃然兴,又不禁戚然虑,谓余仅得以尽守,士之责者在此役,余或不克胜鸠工之任,亦在此役也。乃何幸远藉仕宦捐输,近获商绅集腋,并寅好士民襄赞之力,得以动众庀材,共成斯举。经始于咸丰癸丑中秋月,告成于甲寅闰七月。工即竣,环而视之,则崇墉屹屹绵亘与祁连并峙;重关叠叠,周密较阳玉尤严。……大清咸丰甲寅四年秋八月,赐进士出身新选安徽太平府知肃州直隶州事王川李谆撰并书。”从碑文知,重修工程“经始于咸丰癸丑中秋月,告成于甲寅闰七月”,维修前嘉峪关“堞雉大半倾废,稽关亦几废败”,重修后“则崇墉屹屹绵亘与祁连并峙;重关叠叠,周密较阳玉尤严。”6、同治四年(年)到同治六年(年):补葺城堞倾颓者,加筑围墙卑隘者,关以内,城以外,挑壕筑垒。据《公旌钦赐花翎代理嘉峪关营游府事守戎茂中公路大老爷林德政功行碑记》载“……我嘉峪关自立营制以来,盖有年矣。其限回疆,通税贡、卫善□、诘奸宄,较之他地尤严,咸称中外咽喉,新疆锁钥,使防守不得其人,则无以增地方之坚险,得其人而不得其法,更无以保军民之生途。忽于同治四年春二月,回匪变乱,……我自莅关营以来,同护千侯杨公玉林遍察城乡地形,关城虽系设险,而雉堞间有倾颓,关厢围墙卑隘,兼之军库空虚,仓廒如洗。未尝不喟然叹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货财不聚,倘肃逆窜攻,何以待之?”于是兴工举造,开导劝捐。其城堞倾颓者补葺之,围墙卑隘者加筑之,关以内,城以外,挑壕筑垒,铸枪炮以重边防,造铅药而备要需。经始于乙丑秋七月,告成□□卯冬十月……”从碑文知,同治四年到同治六年,代理嘉峪关营游击路林到关城后“关城虽系设险,而雉堞间有倾颓,关厢围墙卑隘,兼之军库空虚,仓廒如洗。”,于是“兴工举造,开导劝捐”,将“城堞倾颓者补葺之,围墙卑隘者加筑之,关以内,城以外,挑壕筑垒,铸枪炮以重边防,造铅药而备要需。”7、同治十三年(年):同治十三年“肃州李牧宗笏禀请修嘉峪关边墙以便稽查税务田‘嘉峪关附近边墙坍圮甚多,内有四处直可行车。去冬本大臣爵阁部堂于肃州凯旋时亲临阅视,比面谕章镇俟春融督勇修治,并另檄饬遵在案。嘉峪雄镇最为西路第一要隘当此关陇全境肃清,本应及时补修完好。各色往来车马人等,一体遵率坦途,由关门出入,以时启闭,不准分歧缒越。据禀前情,候饬章镇赶趁秋晴,刻期派拨兵勇分段兴修具报。惟工程颇大,应先将通车各口杜塞出路,庶便稽查。一面由该镇道会衔出示晓谕,俾行旅周知为要候分行知照,仍将设卡查税日期并司卡委员衔名通报查考。’”此次嘉峪关长城维修因“嘉峪关附近边墙坍圮甚多,内有四处直可行车”,维修工程由兵勇分段兴修,“惟工程颇大”说明此次维修规模较大。(一)文献记载单体建筑维修1、万历九年(年)至万历十年(年)重修武安王庙:《重修武安王庙》碑文载:“酒泉西,古创嘉峪关,乃华夷天险,西面长城,北门锁钥也。……万历六年膺承天眷,命守斯关,驻麾是地,诣谒神庙,睹其规模狭隘,像仪矮卑,心既歉然而欲新之,但以关氓寒迫,戎务孔棘,迨辛巳(万历九年)秋,权乘政隙,乃谓众曰:‘祠像狭隘,不可不易,而欲以新之,不可不速。’遂捐俸资,鸠工抡林,即命关居之耆项一陈国用者为挈首,易移庙制,另创圣像,稽列侍翊于九,卑者高焉,损者新焉,恹弘其殿宇,周固其垣墉,轩豁直邃,举关啇民士卒子来趋效,各竭其力。不日,庙貌门庑焕然一新,丹漆炜煌,规模清雅……时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夏六月,金川朽庠玉峰邹国相叩首书丹。钦差分守肃州等处地方右参将毕景从,中军把总夏锦、陈策、崔应科、梁文炳,守护赵尚宾、高四、陈进忠、王宗衮立石。”据碑文可知,钦差分守肃州等处地方右参将毕景从于万历六年命守斯关,见武安王庙“规模狭隘,像仪矮卑。”于辛巳(万历九年)秋“另创圣像,恹弘其殿宇,周固其垣墉,轩豁直邃。”经过维修使“庙貌门庑焕然一新,丹漆炜煌,规模清雅。”2、嘉庆十一年()至嘉庆十三年(年)重修关帝庙:《重修关帝庙》碑文载“酒泉迤西嘉峪关,边墙袤延,中外锁钥,洵天下第一雄胜处也。关内城垣巩固,设立游府,统率兵弁,静镇防守,士民、商贾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关圣庙。……第圣像旧系装画五彩,历年久远,未免暗淡无色。天棚、马殿、山门、旗台、两廊彩壁并满堂神像均已剥蚀,有心者不能不触目而心感矣。予同乡熊公,蜀西人,职膺游府数载,于兹慨然,倡守营中官兵共捐俸饷,本关善士、往来宦商随缘乐助。爰于丁卯(公元年)夏兴工,戌辰(公元年)秋告竣,迄今圣像金身辉煌焜耀,凡一切应修理者,靡不焕然一新。……大清嘉庆拾叁年岁次戊辰菊月中浣榖旦敬立。”根据碑文内容,因关帝庙圣像历年久远,暗淡无色。天棚、马殿、山门、旗台、两廊彩壁并满堂神像均已剥蚀,嘉庆十一年至嘉庆十三年,分守嘉峪关等处地方游击熊敏谦“倡守营中官兵共捐俸饷,本关善士、往来宦商随缘乐助。”重修关帝庙,使圣像金身辉煌,凡应修理者焕然一新。3、清道光贰年(年)文昌阁重建根据文昌阁梁柱上题字:“分署嘉峪关营游击金城张怀辅、驻嘉峪关巡检西蜀郭利恒重建大清道光贰年岁次壬午秋八月廿四日卯时”可知道光贰年,嘉峪关营游击张怀辅、驻嘉峪关巡检郭利恒主持重建文昌阁。(二)建国后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概况清末以后,嘉峪关长城由于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关城破败不堪,长城已为残垣断壁。建国后,嘉峪关楼已不复存在,天桥也残损零落,光化、柔远二楼仅存框架,棂窗七歪八扭。关帝庙、文昌阁多处破损,游击府、井亭也都颓坏。其残败景象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和路过行人的记述可窥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对嘉峪关进行维修。依据《嘉峪关志》、《嘉峪关及明长城》、《嘉峪关市文物志》的记述整理如下:1、年酒泉县人民政府拨款3万元抢救维修嘉峪关关城。2、年至年国家拨款和酒泉地区筹集资金共22万元,从酒泉县建筑公司和农村抽调千人,对内城东西二楼、城墙、垛墙、井亭、游击府、文昌阁、关帝庙及大小楼阁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并对楼阁重新彩绘装饰。3、年嘉峪关市拨款6万元,局部维修了关城城墙、宇墙、垛墙、游击将军府。4、年至年国家拨款13万元,对关城部分城墙进行了抢险加固维修,对部分城墙塌毁处进行了基础处理,墙面贴土坯、抹草泥保护。5、年维修嘉峪关城楼及文昌阁、角楼等处门窗。6、年维修嘉峪关内戏楼,扶正东墙。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委托麦积山加固工程办公室对关城内城内侧东部部分墙体进行喷浆加固维修保护试验。7、年到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先后拨款17万元进行嘉峪关城墙夯打试验工程和关城局部维修,对内外城城垛维修,重修罗城马道,修复罗城城垛,整修嘉峪关楼楼基,夯打外城残断城墙米,修补关城南墩、旗墩和东闸门墩,维修游击将军府房屋。同年进行维修嘉峪关城墙第二期夯打试验工程;化工部涂料研究所在嘉峪关进行红柱油漆涂料保护试验工程。8、年甘肃省文化厅先后拨款3.5万元,抢修文昌阁断裂明柱,更换东闸门立柱,彩绘戏楼和关帝庙牌楼。并对关城内古建筑的明柱进行油漆。10、年至年“年9月1日和7月6日,邓小平、习仲勋先后为长城保护与修复活动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界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文化热潮。”[4]嘉峪关长城维修工作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于年6月到嘉峪关考察,要求全面维修嘉峪关关城和两翼长城,从此拉开了大规模维修嘉峪关长城的序幕。工程于年正式动工,年基本结束。资金来源为国家拨款、地方投资和群众捐款共多万元。维修项目如下:(1)关城墙体加固维修帮夯墙体总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同时加固处理了内城上的敌楼、角楼、箭楼、敌台、马道,对堞墙、宇墙、甬道。工程于年6月25日开工,年底竣工。(2)重建嘉峪关关楼重建的嘉峪关楼是按文献记载和现在柔远楼的式样规模修建的,为三层三檐三滴水歇山顶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平方米,总高16.7米,建筑面积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工程于年6月25日开工,年10月10日竣工。(3)修补南北两翼长城重点维修了与关城相连的部分和南端讨赖河岸的“第一墩”及北端的悬壁长城。维修参照关城墙体的加固方法,按原样夯筑了残缺墙体。垛墙、宇墙、烽燧全部按现存样式修复,所有山洪过水处建了涵洞,公路、铁路过口做了特殊处理,对部分被黄沙掩埋的长城墙体进行了清理,总计维修约3公里。工程于年5月15日开工,年秋天竣工。(4)修缮游击将军府原有建筑就地翻建,开间、柱高均不变,尽量采用原有构件,保持原样,为砖木结构仿古建筑,仍为两院三厅的官厅。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大门平方米,前院厢房平方米,前厅平方米,后院厢房平方米,后厅平方米。修缮工程由长安细柳古建队承担,工程于年7月开工,年10月竣工。(5)关城楼阁彩绘采取楦子雅伍墨小点金技术对十数座角楼、敌楼、箭楼、碑亭、井亭、嘉峪关楼、文昌阁、光化楼、柔远楼、戏楼、关帝庙牌楼、马道门楼等进行了彩绘。工程于年开工,年冬竣工。(6)小项目维修重修内城井亭,修建“天下雄关”碑亭,整治周边环境及基础设施修建等。11、年至年[5]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为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三大子项目之一,由嘉峪关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油饰彩画重绘、西罗城保护维修、墙体保护及防渗排水、夯土长城保护维修、防雷、安防、消防系统工程、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防洪工程等十个子项目组成。于年11月-12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对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中十项工程组织的竣工验收。(1)嘉峪关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是对关城光华楼、柔远楼、嘉峪关楼、敌楼、文昌阁、戏台、箭楼、角楼、东闸门、关帝庙牌坊等木结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修缮内容主要包括屋面瓦件望板、苫背、瓦件整修、木结构维修加固、地面整理等项目。工程于年5月18日开工,年8月6日完工。(2)嘉峪关关城古建筑油饰彩画重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是对关城光华楼、柔远楼、嘉峪关楼、敌楼、文昌阁、戏台、箭楼、角楼、东闸门、关帝庙牌坊等古建筑进行油饰彩绘。油饰彩绘内容主要包括新做地仗层、彩画清洗、加固、补全、重绘等项目。工程于年9月28日开工,年10月16日已完工。(3)嘉峪关关城西罗城保护维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解决西罗城由于受到地质下陷等因素的作用,致使城墙体发生了严重的开裂、下陷、倾斜,墙体出现裂缝,部分地段墙基下陷,垛口错位,部分垛墙体向外倾斜等问题。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墙基加固、砌体、墙体灌浆、花管桩加固、墙顶防渗排水、地面整理等项目。工程于年5月18日开工,年4月底完工。(4)嘉峪关关城墙体保护(不含罗城)及防渗排水系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内容有病害治理、墙基掏蚀加固、墙体加固维修、墙体锚固补强、墙顶防渗水排水。工程措施主要采用表层ps溶液喷涂加固、锚杆加固、改性泥浆嵌补、裂缝灌浆、版夯补筑、补砌等工艺。工程于年4月8日开工,年6月底完工。(5)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国家文物局文物督函[]号批复立项。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声音复核装置、安防专用通讯、电子巡查、防爆安全检查、安全管理、网络广播等系统及监控中心(机房)建设等项目。工程于年4月15日开工,年4月30日完工。(6)嘉峪关关城消防系统国家文物局文物督函[]号批复立项。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火灾自动报警、室外消防栓、火灾应急广播、疏散指示标志、消防应急照明、林区防火、灭火器配置、消防水池及消防车购置等项目。工程于年4月15日开工,年11月30日完工。(7)嘉峪关防雷工程国家文物局文物督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对嘉峪关楼、会极门楼、柔远楼、光化楼、朝宗门楼、南北箭楼、角楼、南北敌楼、游击将军府、文昌阁、关帝庙、戏台、东闸门、配电室等重点部位建筑做防雷避护。工程技术主要由接闪、引下、接地、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和分区防护等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综合技术措施组成。工程于年4月20日开工,年完工。(8)长城第一墩文物保护防洪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工程主要解决长城第一墩长期受河水冲刷,造成墩台所处位置的崖壁底部冲蚀掏挖坍塌,直接威胁到文物本体的安全问题。工程内容为:建设米防洪堤坝,5座丁坝,钳丝石笼、导流围堰等项目。工程于年7月1日开工,10月30日完工。(9)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工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主要治理裂隙切割岩体造成崩塌、河水冲刷掏蚀崖壁坡脚,造成岩体悬空等病害。工程内容分为崖壁加固、河岸防护、地表排水三部分。主要采取崖壁锚固、地表及岩体内部裂隙注浆、危岩体底部冲蚀凹槽嵌补、地表排水、崖体变形监测等措施。工程于年4月10日开工,年11月10日完工。(10)嘉峪关长城墙体(夯土)保护维修工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号批复立项。主要对嘉峪关境内43.5公里的明长城及长城沿线的关堡、墩台进行保护加固维修,治理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冲沟发育、人为破坏等病害。工程措施主要有表面防风化加固、墙体悬空区及坍塌区加固、裂缝注浆加固、冲沟整治、土坯砌补、墙基、墙顶排水、环境整治及建设防护围栏等项目。该工程分一、二、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于年6月10日开工,年1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年6月10日开工,年11月完工。三期工程于年3月20日开工,年12月完工。三、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的时代特点从嘉峪关的保护维修情况看,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清代的被动维修。清代嘉峪关这个通往新疆的重要关口,肩负重任,为了便于履行其职能,不得不维修。这一阶段的维修,除乾隆五十五年,“旧有门楼等项,局面狭小,并有曹少朽闪裂之处”而改建关城正楼东西城门楼,并关门券台城堡正门西月城马道外其他均为维修。而维修皆因嘉峪关年久失修,城券洞崩裂沉坠,木朽开裂,彩绘脱落,边墙坍塌,“时或以从旁隙窃越”、“内有四处直可行车”,为避免致疏稽查等。大型的维修均上报朝廷奏准,并根据维修项目预估申请维修资金,工程结束后需要查验工程质量和严格核算开销。从乾隆五十五年维修中“城顶筑打灰土原估系属二步,经查该处城垣系属前明洪武年间所筑,迄今四百余年,此番修理在旧土基上加筑,并非重新拆建,并用大夯使力筑打二步,必致震动,旧基难於取舍,此系德成原估未尽完善之处,今只可改用小杵加筑灰土一步,可再铺海墁,雨水易于宣波,足资巩固,又有节省。”又“两边俱有营墩界限,承修各员固不敢故为减少又不能稍为放宽”维修之谨慎可以看出清代维修的原则,与我们现文物维修“修旧如故”原则相一致。二是建国后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开展的保护维修。清代以后,从同治十三年(年)左宗堂对嘉峪关的维修到建国70余年无嘉峪关维修记述。唯孙越崎于年9月陪同蒋介石到嘉峪关时,“嘉峪关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城砖脱落,城楼倾斜,破旧的相当严重。”[6]蒋介石提到维修,但因木料难筹,孙越崎婉拒后不了了之。建国后,政府筹措资金,对嘉峪关及长城进行了维修。从50年至83年的8次维修中,6次记录了投资金额,共计64.5万元。维修保护工作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对嘉峪关长城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由于时代背景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等原因,历史的看待这一时期的维修工作,保护与破坏并存。杨惠福“嘉峪关市文物工作概述”[7]中作为亲历者这样记述“当时关城不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且于年把关城内的关帝庙拆了。这年3月,当时的嘉峪关市革委会决定,在关城内设电影放影点,没有场地,就派人把关城内已有多年历史、河西走廊最负胜名、规模最大的关帝庙拆除。高大塑像被推倒,大殿及两厢内精美的壁画被铲除,清咸丰年间为关帝庙铸造的铁狮子香炉被砸毁。更为严重的是把大殿和两厢屋顶全部拆除,木料拉运到嘉峪关公社修建了供销社的商店、库房和职工宿舍。同年还把关城内已有多年历史的官井井亭拆毁。据说要在官井里打机井,为方便作业,就把井亭拆除。机井打到30多米深时,钻头掉到井里拿不出来,结果井没打成,井亭却被名正言顺地拆除了。”年9月12日,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在当时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嘉峪关长城管理、保护维修和研究工作才逐步走向规范。三是年在国家领导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维修长城的高潮。保护维修长城的内涵提升到了弘扬长城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随着长城维修工作的开展,长城文化引起世人注目。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嘉峪关的长城维修工作也得到了国家领导、长城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知名人士界的高度关心和热心帮助,在长城维修工作展开的同时,年8月《中国长城研究会》的成立,年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建设开放以及《嘉峪关及明长城》等研究资料的面世,使嘉峪关的长城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迈向新的高度,也为后来的长城保护管理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融入科技预防保护阶段。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开展的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从年开始到年通过验收。此次维修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全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长城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给予技术支持和把关。维修保护工程融入了科技预防理念,并构筑了预防体系,如墙体防渗排水、防雷、安防、消防系统工程、长城第一墩防洪工程等。此次维修也是首次将嘉峪关境内43.6公里的明长城及长城沿线的关堡、墩台纳入维修范围。四、今后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略谈嘉峪关长城在大规模维修保护的同时,为了实施预防性科学保护,成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嘉峪关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监测工作,通过使用地震CT、地质雷达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墙体结构进行“把脉问诊”“量身制定”保护维修方案,达到创新文物保护新模式的目的。以科技为引领,强化预防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前瞻性。年8月20日,习总书记视察嘉峪关时指示精神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新的挑战。回顾长城保护历程,需要我们深思的是未来的长城如何保护。下文阐述个人对今后长城保护工作的一些看法。(一)保护工作的重心是还原长城原有的存在环境。目前,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作已经完成,利用高科技的预防性保护正在积极开展。长城保护从被动保护转向了预防性科学保护,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大规模维修长城”只能成为历史。今后长城的保护,还原长城原有的存在环境或可成为一个新的命题,也是全面保护长城的开始。还原长城原有的存在环境,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意味着减少了隐形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损毁。长城周边的农田,公路,建筑物,空中的电线,地下的网线,这此都在有意无意的改变着长城的的存在环境,成为隐形安全隐患,也影响着长城整体风貌。长城保护还要从单体建筑、尚存遗迹的保护转向长城整体的保护,完整呈现长城防御体系。(二)应坚持人为最少干预的原则。从嘉峪关各个时期的维修保护情况看,在长城损毁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人为因素占居主因。自然因素的损毁不会使嘉峪关楼消失,嘉峪关内的一些建筑消失,一段长城无迹可寻。从百年长城回望展的影像资料也可看出,最严重的破坏是人为因素。保护维修也是如此,而在全国长城维修的案例中,也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了多起维修保护性的破坏。目前,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作已全部竣工验收,在今后的科学预防性保护中,要防治和科学干预处理必要的自然病害,也应秉承人为最少的干预的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中,新材料、新工艺,需要辩证的看待利弊,期望避免保护性破坏。(三)科技手段的合理应用,也是我们思考问题。高科技的时代引领渗透到各个领域,文物保护也不例外。在嘉峪关长城的科技保护中,我们要考虑有些科技手段的对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有多大,有些设备仪器更新速度及采集数据的精准率能否在保护中被采用。所以,针对嘉峪关长城的建筑特点,在运用科技手段时需借鉴专业研究机构的经验,做出科学的规划,分步稳妥实施。参考文献:[1]张晓东,《嘉峪关城防研究》,页,甘肃省文化出版社,年。[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七九,《肃州直隶州﹒关隘》。[3]文中引用的奏折内容系张晓东主持的嘉峪关市雄关人才项目“嘉峪关史料辑录及人才培养”涉及内容,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抄录并点校,特此说明。[4]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6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