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渐行渐远
在嘉峪关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草。千百年来,它和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城遗址的墙缝中,在农户家里的屋顶上,在城市街道环卫工的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随处可见,西北地区特有的植物——芨芨草。
文化形态
走在嘉峪关的农村,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石缝中、河滩上、盐碱地,都会发现生长茂盛的芨芨草。芨芨草春长秋枯,是典型的野生多年生草本植被。它的根系和其他耐旱植被一样很发达,坚韧粗壮,有些长达数米。茎秆有织毛衣的竹签粗细,但长得长而坚硬,有些可高达两三米。芨芨草都是一丛一丛地生长,每一丛有上百根茎秆。叶子有些短小,大约几十厘米长,一厘米宽。当地人有一句口头禅,“这里的草三个根,这玩意(芨芨草)七个根,冻不死,干不死,烧不死,无处不在。牛也吃,羊也吃,大饥荒时人也吃。”芨芨草的适应性很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像当地的农民一样,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在古代,芨芨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用它来做盖房子的房席,可以搓绳子,扎扫帚,编筐蒌,编炕席,还可以做架子车的围栏,用途极其广泛。刚长出来的嫩草还可以喂牛羊,甚至可以人吃。
鲁志海是嘉峪关文殊芨芨草编扎工艺的传承人,自从他记事时起,就经常看到爷爷、父亲用芨芨草编扎的一些农用品。父亲还是村里有名的芨芨草编扎高手,时常有人请去帮忙编东西。10岁的时候,他就跟上父亲学会了芨芨草编扎。从此以后,鲁志海开始了50年的编扎岁月。
鲁志海说,芨芨草的编扎需要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每年的国庆以后是收割芨芨草的最好时节,选择编扎用的芨芨草也要精挑细选,最好是不高不低,大约有两米长,要粗细均匀。收割好的芨芨草经过晾晒,存放起来用时拿。在农闲时间,是编扎芨芨草农用品的时间。编扎之前,先用钉子、木板自制的刷子刷皮去皮,让芨芨草整洁光滑。再用水或者开水浸泡芨芨草,用蛇皮袋包起来,闷上三五天,使其变得柔软,用起来方便,然后就可以编了。
别看芨芨草编扎容易,其实很难,里面蕴藏着大智慧。特别是编筐子难度最大。鲁志海说,编筐子先编底,后编膀子,膀子编到一半时加提筐梁子,梁子一般选用榆木材质,因为比较坚硬耐用,做梁子时先将其用火烤软弯曲,最后收边子,一件筐子才算大功告成。筐的大小由人定,其要领是放好筐底的横竖条子,先放第一根条子,再按横竖一根一根放,每根条子大约由10根芨芨草拧在一起组成,横的条子一般为单数,竖的条子一般为双数,方便在单数的中间一根上加提筐梁子,起到平衡作用。刚开始的环节最难掌握,稍有不慎就会走样,编出来的筐子不规整。在编扎的时候,要根据条子的粗细情况,不断把芨芨草一根一根插在上面,一直延续。条子之间相互交叉扭转,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
历史渊源
人们常说,河西走廊有三宝:沙枣、红柳、芨芨草。它们不仅绿化戈壁,防风固沙,也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物资便利。“芨芨草”早在《汉书》中便有记载,当时称“白草”。《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即红柳)、胡桐、白草。”颜师古《注》说:“白草似秀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在嘉峪关新城镇的长城遗址里,就有一茬一茬的芨芨草存在,说明早在数百年前,聪明的古人就用芨芨草作为建筑材料,修筑长城,起到牢固的作用。
保护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芨芨草编扎工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在农村,会芨芨草编扎工艺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家在文殊镇团结村八组的鲁志海是少有的一位。年11月份,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被列为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志海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迎来一丝曙光。
如今,关于芨芨草的一些用途依稀在延续,最常见的就是做扫帚用,有些节俭的村民也会找鲁志海帮忙扎把扫帚。但在民间,芨芨草编扎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人几乎都不会。鲁志海说,他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现在能编芨芨草的人也没有了。
鲁志海有两个儿子,为了让这份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他打算把芨芨草编扎工艺教给二儿子,计划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芨芨草编扎工艺是一项实用性非常强的民间技艺,曾贯穿着嘉峪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项久远的技艺,会像古老的长城一样,永远传承下去,编织出大西北别具一格的艺术奇葩。(李奋荣)
本期编辑:陈楠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鏈夋晥鍖婚櫌鍖椾含涓鍖婚櫌鏄獥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