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学习贯彻习总

陈颖:

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地,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农村、学校、草场林场、革命纪念馆、防洪工程、文化企业等,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甘肃考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总书记对甘肃发展的高度重视。总书记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选择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作为考察的第一站和第二站,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传承的看重。再加上甘肃在“一带一路”上处于关键位置,文物保护对于在全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物保护由来已久,他曾说:“这些可都是国宝啊!一旦消失,就永远看不到了。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嘉峪关关城时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总书记对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给予高度重视,要求我们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

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要深刻学习领会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嘉峪关关城的讲话精神,树立科学的保护文物观,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用结合,勤思考勤研究,履职尽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增强对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的认识和敬畏心。从工作实际出发,重视文物日常监测巡查工作,树立“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文物监测与保护研究,实现预防性保护;注重多部门联动工作,配合制定相关保护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文物的活动和行为,提升管理与保护水平。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更有责任向身边的群众进行宣传推广文保知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和措施,让民众成为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在保护的同时,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努力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走近百姓生活、焕发新的生机,赢得民众的青睐。

李瑞:

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甘肃省敦煌、嘉峪关、张掖、兰州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行程上千公里,穿越河西走廊,查看千年敦煌,登上百年雄关,凭吊西路红军,习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让千万陇原儿女在对历史的回望和思考中,倍感亲切和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长城文化的深刻内涵:“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物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以真实有形的物质存在,以穿越时空的独特方式,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以史鉴今,从而启迪后人。而长城承载华夏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资源。

长城不仅是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载体。它是我国现存的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修建始于战国秦,其后历代多有修筑,现存遗迹主要是战国秦、汉、明三代,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甘肃的古长城共有公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秦长城有多公里,汉长城有公里,明长城有公里,全省长城共分布在11个市州,总长度为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军事关隘。嘉峪关市长城总长43.53公里,包括壕堑6段,关堡8座,敌台19个,烽火台30个,国保单位3处,市保单位1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7处,是我国灿若星辰的文物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文物保护与发展明确了前进和努力方向,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基础地位,而文物恰恰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底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对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是坚守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把我市长城遗址保护、长城文化弘扬工作做好,是对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是后人对前人遗产及成果坚守与传承,也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长城保护将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市境内长城墙体、烽燧关堡、古建遗址的保护者和守护人,应该原原本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认认真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胸怀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从文化根源的深处去思考,深刻认识文物保护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在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抓住历史机遇进程中、在文物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中,注重用文物载体辐射和影响年轻一代,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力量,让国粹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持续绽放,熠熠生辉,从而弘扬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文物工作者也就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伟大使命。

李雅洁:

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他先后来到多地,深入文物保护单位、乡村、学校、草场林场、革命纪念馆、防洪工程、文化企业等,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这次甘肃考察之行路线跨度长,选择考察站点多,讲话内容重要而丰富,我认为贯穿其中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中华文明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甘肃之行视察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为代表的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特殊关怀,也为文物保护事业指明了今后的前进方向。他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们更应坚定信念,为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以踏实有效的工作作风把习总书记的指示贯彻下去,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领会,全过程践行。始终将文物保护的使命放在心上,团结一心,不辱使命,担负起保护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保护责任。

二、绿水青山常在,维护祁连生态之障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甘肃之行深入祁连腹地,去到山丹马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同时前往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八步沙林场、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调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关心祁连生态,加强河西走廊环境保护,心系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深切关怀。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他强调,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维护祁连生态之障的至关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坏境,像对待生命一样的对待生态环境。坚定我们的信念,牢固树立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观念,投身生态环境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三、攻克最后堡垒,打赢脱贫攻坚之仗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甘肃之行走进村民李应川家,并对村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体现了这次甘肃之行,脱贫攻坚依然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重点内容。他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因此我们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工作,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八棵树精神”为代表的革命奋斗精神,攻坚克难、团结一心,为推进我市文旅融合,加快高质量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总之,总书记此次甘肃考察之行作出的重要指示,事关全局,事关未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嘉峪关之行,让我们文物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我们进一步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我们要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作为战略任务,把传承作为基础工程,以最大责任、最大力度科学保护延续长城文化新生命。

高商:

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之行,由敦煌自西向东,察看了多年的丝路明珠莫高窟,登上了多年的大漠雄关嘉峪关,凭吊了80多年前红军西路军血战之地,整个行程贯穿了河西走廊全境上千公里。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视察,一路叮嘱,既留下了党中央对甘肃地区改革与发展的无比关切,也留下了陇原人民对于奋战新时代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坚定信心。

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长城保护情况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点滴嘱咐,意味深长,联系总书记在年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让身为一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的我深受鼓舞,我越发地认识到,丰富的文化遗存、生动的历史呈现不仅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滋养之基,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纳入“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从文化维度来认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对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它更加基本、更深沉、也更持久。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对于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发展、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珍爱自身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则是“文化自信”的最基本要义。我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融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陇东黄土地文化等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素有“八千年中国看甘肃”之说,这一优势是我们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嘉峪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当前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群众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我们的保护之路还很长,对普遍保护意识的唤起和引导仍需要长期坚持。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这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时代内涵,并给予充分的发扬和运用。这一过程既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研究探索,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5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