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满眼春嘉峪关市文化改革发展纪

东风浩荡满眼春--嘉峪关市文化改革发展纪实

中国甘肃网-03-:52

记者赵明霞见习记者米开石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冲破藩篱、革故鼎新,驱动文化软实力,为雄关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这是一份上下满意的历史答卷: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资产总额35.8亿元,机构数家,从业人员人,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增速53.66%,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改革攻坚克难、利好政策频出、活力不断增强、优秀文化产品应运而生……文化体制改革如浩荡东风吹皱一池春水,一幅绚丽生动的文化画卷,铺展在雄关人民面前。

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文化搭台唱戏”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市文化资源丰富,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推动力?理顺体制机制,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文化发展核心要件。

自文化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我市先后实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管理体制,构建起协调有序的文化管理服务机制。投资余万元建设市影剧院,完成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积极构建新型文化市场体系,成立了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嘉峪关分公司、嘉峪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工资浮动制、劳动合同制和全员聘任制,激发了内部发展活力。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有效维护了文化市场秩序。

变“文化搭台”为“为文化搭台”,认真研究、把握国家、省上制定的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市文化部门与财政、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结合我市实际,共同整理出文化产业优惠扶持政策56条,印刷成册,发放到政务服务中心、工商局、税务局办证大厅遵照执行。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窄、贷款难的问题,与建行积极探索,推出了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产品“文银通”。“文银通”采取“政府+银行+企业”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我市金融服务供给与文化企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目前已经审核通过并发放贷款共计18家,贷款金额为万元。

成立“嘉峪关文化行业联盟”,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企业的示范作用,增进文化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文化企业、行业联盟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向外界展示嘉峪关的独特文化魅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成功将特色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文化集市”与“公司”合作方式,鼓励企业研发了“发光”夜光杯、“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复制”、“风雨雕石艺画”、“嘉峪石砚”等小而精、便于携带的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

成立了嘉峪关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提供产权流转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有序流转,繁荣了文化艺术品消费市场。

项目带动,市场主体勃兴,文化产业强势崛起

年“十一”长假,李先生驾车带着父母、妻儿,从银川来到嘉峪关,登关城,游中华孔雀苑,逛方特欢乐世界,满满当当玩了两天。“这是一个充满古道神韵与现代文明的灵秀之地。”李先生说他不虚此行。

这样的好评源自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改革破浪前行,文化产业必须做强大支撑。“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以大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大节会提升对外影响力,以惠民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大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将旅游、文化产业培育嘉峪关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书记郑亚军说。

立足全市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秉赋,实施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嘉峪关南湖文化生态园、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文化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发挥特色,“有中生辉”,让历史文化资源熠熠闪光。

在突出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引进了深圳华强集团、甘肃中贸集团等知名文化企业,启动建设了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借助外力,“无中生有”,让文化的百花园姹紫嫣红。

其中,方特欢乐世界与嘉峪关关城共同构成了“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的旅游业态新格局,繁荣了周边文化旅游市场和消费市场,“方特效应”初步显现,使得嘉峪关由“过路旅游”变成“过夜旅游”,由“观光旅游”发展成“体验式旅游”,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据了解,去年4月28日开园一个月时间,方特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收入达到万元;“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人次,单日接待量超2万人次;端午假期接待3.83万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8.74万人次,1-9月,共接待游客78.27万人次,收入1.27亿元。

年8月25日开工建设的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项目,立足“精品丝路、绚丽甘肃”,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等为创意基础,是拟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预计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带动就业人左右,年收入6亿元左右,将与方特欢乐世界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方特欢乐世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嘉峪关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巨大的“聚合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嘉峪关市还与肃南县合作,对“七一”冰川、文殊寺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开发。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这一载体,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河西走廊沿线城市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廊道,形成合作开发“珠联璧合”之势。

此外,我市还积极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以嘉峪关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为依托,相继建成了雄关冰雪文化产业园、三禾奇石城、雄关博物馆、辉煌美术馆、嘉峪关在线创意文化产业园、荣宝轩艺术馆等民营文化产业项目。我市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将特色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文化集市”与“公司”合作方式,鼓励企业研发了“发光”夜光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复制”、“风雨雕石艺画”、“嘉峪石砚”等小而精、便于携带的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利用“文化集市”营销平台,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销售。

均等便利,品牌亮眼,公共文化普惠民生

年7月1日,一场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火红的七月·乡村舞台进农家”文艺节目展演在文殊镇举行。

“没想到,群众当文化主角,效果出奇的好。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真正让草根艺术焕发出蓬勃活力、散发出泥土芳香。”看完演出后,该镇文化站长胡兴明感慨地说。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不出村口的电影院”、“随时可借的图书馆”,以广度的资源共享促进深度的文化惠民,建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3个城市社区书屋;覆盖17个行政村的“乡村舞台”、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农家书屋”,文殊镇文殊村、河口村,峪泉镇黄草营村,新城镇野麻湾村4个标准化农村文化大院;投资万元,为三镇户农户和德轩社区户低保户安装“户户通”设备;市博物馆、市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为老百姓构筑了一个家门口的“文化氧吧”……均等、完善的文化设施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为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我市转变服务理念,建立了“群众文化需求征询”长效机制,实现了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从‘单向输送’向‘点餐式’转变”;创新活动载体,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以“乡村舞台”和“社区舞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雄关大舞台”的内容和空间,使雄关大舞台的触角延伸到了军营、农村、工厂、学校等;认真组织筹备,精心烹制精神大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先后开展“雄关大舞台”、“雄关大展厅”、“雄关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及“一村一戏”送戏下乡、“低收入家庭免费培训”、“民俗雄关—非物质文化展演”、“古韵雄关—首届魏晋墓砖壁画复制”、“美丽雄关美术创作”及“文化精准扶贫—志愿者入村”六大文化工程。一个个精美的文化菜单,一批批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全市文艺工作者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激情迸发、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创作并成功上演了大型音舞诗画情景剧《天下雄关》;以酒钢“金牌工人”田彬峰为原型的四幕大型舞台剧《铁山脊梁——田彬峰》,引起群众强烈反响;深度挖掘我市长城文化资源,由文化馆书写剧本,农民工担任演员,创排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首部大型秦腔剧目《北漠尘清》,在全省46部原创剧目遴选中,荣获甘肃省优秀剧目。

东风浩荡满眼春,跨越发展正当时。在风雨兼程的文化改革中,在锐意进取的文化建设中,我市正以昂首阔步的姿态,续写着嘉峪关的“文化传奇”。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补骨脂注射液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3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