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嘉峪关碗席,你吃了吗
在饮食资源丰富的嘉峪关,无比美味的碗席独树一帜。围着八仙桌、大碗盛菜、大碗喝酒的热闹场面以及讲究的礼仪习俗,均给品尝过嘉峪关碗席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文化形态]
嘉峪关碗席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嘉峪关市区及农村,是人们婚丧嫁娶、祝寿满月等时日招待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席面,根据家庭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及区域不同的讲究,设席时分为五碗席、八碗席、九碗席和十全席。经济状况好的摆的碗多,经济状况差的摆的碗少,但最少得摆五个碗。摆碗有一定的寓意,五碗表示五福临门,八碗表示四平八稳,九碗表示九九长寿,十碗表示十全十美。
嘉峪关碗席最大的特点是有荤有素,有吃有喝,营养均衡,口味独特,原汁原味。做碗席有一定的讲究,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主要用慢火煨、炖、蒸、烧,做出来的菜肴酥而不烂、口味浓厚不腻。食材采用本地产的牛、羊、鸡、蛋及土豆、发菜、萝卜、豆腐、面筋、粉条、粉皮、豆芽等。
五碗席是最基本的席面,其菜谱主要有黄肉、焖子、面筋、红烧肉、清炖羊肉、拼盘。黄肉是一道素菜,把鸡蛋、面粉、肉汤和在一块,添加调料搅拌两三个小时直至发酵,再用油炸,炸完之后切成小块,上笼蒸一会儿,出笼之后浇上汤汁,颜色紫黄故取名为黄肉。第二道菜是焖子,主要原料是洋芋。洋芋蒸熟捣碎之后,添加肉汤、发菜,撒上盐、花椒等调料,装在碗里上笼蒸熟,再刷上鸡冠花泡下的红色,表示喜庆。焖子可以做拼盘、凉菜、炒菜等。第三道菜是面筋,主要是用面粉洗出来的小面筋。过油之后,再自然风干,存放在通风干燥阴凉处可以存放一至两年,是原先农家一道很上档次的菜,其吃法可以炒可以做汤饭。第四道菜是红烧肉,也叫福禄肉。红烧肉的制作保留传统做法,先把肉放在大锅里煮,先让去油,中间添加盐等调料,煮至八成熟时捞出来切成小方块放在碗里,再加点酱油上笼蒸,这样做出来的红烧肉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味道鲜美,象征着福禄寿喜。第五道菜是羊肉,就是现在的清炖羊肉,先把羊肉剁成大块放在大锅中煮,煮熟之后再加工。羊肉汤可以添加醋和葱花冲淡之后,当茶水喝,名为“酸汤”。第六道菜是一道凉菜,名为拼盘,制作原料主要有胡萝卜丝、粉条、洋葱丝、羊肝、鸡蛋、白条等,这是一道面子菜。
八碗席和十碗席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菜种不断增加。吃席讲究礼仪,坐桌要排辈分。坐席时,按辈分和年龄排座次,坐北朝南的地方是上席,上席人动筷其他人才能开席。原先在席上不喝酒,有专门喝酒的酒桌子,吃完饭之后请到酒桌子上,找上德高望重并能喝酒的人来陪客。
[历史渊源]
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食器皿,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嘉峪关的历史风俗中,凡是哪家结婚生子、建房等都要请亲朋好来聚一番,大吃一番,之所以称宴席为“碗席”,是因为每席都用大碗装菜。一是使用方便,二是显示好客。
伴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兴盛和茶马互市的频繁交易,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嘉峪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历史的碰撞中,嘉峪关碗席也在此生根发芽,以流水席的形式开始流行于民间。
[发展现状]
随着饮食文化的繁荣丰富,在20世纪八十年代,嘉峪关碗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会做碗席的民间厨子越来越少,吃碗席的习俗也逐渐消失。
在嘉峪关碗席濒临失传的时刻,喜爱传统美食的杨国权站出来挖掘碗席文化,寻找乡间名厨,保留了碗席的精髓和风格,带有创新性地进行传承和发展,让嘉峪关碗席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嘉峪关碗席作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展现了丰富的珍馐美味,还再现了尚德重礼的饮食习俗。追踪溯本,返璞归真,是传承发展嘉峪关碗席的重要方法。
本期编辑:陈楠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