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文本成果

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创作文本成果评审会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王砚

(年11月28日)

刚才,各位专家围绕《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文本创作,从故事取舍、叙事策略、文化视野、精神挖掘等多种角度,提出许多富含价值启示的意见建议,并对纪录片承载和诠释好历史记忆、民族精神、文明价值寄予厚望、充满期待。各位专家发言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令人感动,也激励和感染我们用心把《河西走廊之嘉峪关》这一首部全景展现嘉峪关历史与现实的纪录片打造成文化精品工程,留下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经典,奠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此前我已仔细阅读过文本,并把想法和创作团队进行了沟通。刚才聆听专家的发言,又给了我新的启发。这里再谈一点浅见,供制片人和文本创作团队参考。

第一,要把握好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嘉峪关,从自然环境看,深处戈壁大漠腹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山势峥嵘、塞原凄然、朔风怒卷,放眼所望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本应为人迹罕至之地。从版图区位看,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长期远离中原王朝统治腹心,舜帝流放“四凶”于中国四极边远之地,就曾“迁三苗于三危”,可能离嘉峪关也远不了多少,林则徐从浙江发配至伊犁,跋涉16个月方至嘉峪关;从地理面积看,嘉峪关夹在祁连山、黑山之间,南北仅15公里,辖区总面积不足0.3万平方公里,可谓是弹丸之地。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筑起了“东南谁比此关雄”的巍巍雄关,频繁上演一幕幕攻与守、战与和的历史大剧;留下了无数探险家、将士、商贾、使节、僧侣、诗人、学者、官员、农夫、牧民坚毅前行的足迹,写下了堪称不朽的传奇;建设了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在共和国的历史关节点上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成为全国唯一以长城关隘命名的城市。如今用纪录片去再现、去阐释、去思考,就在于嘉峪关事关国家经略、国防建设和经济格局。古往今来,世事变迁,但嘉峪关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作用没有变,这就是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所在。

当然意义与价值,还在于这里护佑着中华文明的安宁。作为世界古文明唯一延续,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今天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严关百尺”的险峻关隘和一代代忠诚的守护者。“河西安、中原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保河西,必斥西域”。嘉峪关正是抵御外患饮马黄河、觊觎中原的前哨前沿,作为一座庞大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为渔樵耕读、诗书风流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屏障。“亡秦必胡”的传言下,始皇帝遣蒙恬率兵30万征讨匈奴,征民夫70万修筑长城。匈奴驱逐月氏、乌孙,进占河西,袭扰中原,对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京师震恐”。直至汉武帝发起“漠北之战”、“河西之战”大败匈奴,“据两关、列四郡”将河西纳入中华版图,才为最终消除匈奴边患奠定基础。至明代设嘉峪关,“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嘉峪关成为甘肃镇最西边的前哨阵地和堡垒。共和国在这里设立酒钢,也是出于对国防工业布局的考量,毛泽东就曾说,“酒钢问题解决不好,我睡不着觉”、“这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

更有意义与价值的,还在于这里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内涵。嘉峪关扼守中原与西域、中亚、欧洲交流的咽喉之地,曾长期站在中华文明对外开放最前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华彩篇章。

不同民族在这里兴起汇聚,走向历史深处;不同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汇,传播至中原腹地;不同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源源不断供给养分。这里还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直至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仍然还是一条商贸大道。在清朝同治时期,嘉峪关商贸集市繁荣,“铺户住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约千余户”,属于通商口岸,自嘉峪关向西亚、欧洲市场输出的茶叶约占国外市场的三分之一。这里还见证了泽被千秋的丝路精神,成为了自强不息、宽厚仁义、坚忍不拔、开拓奋进的精神象征。

所以,嘉峪关的设立,在于国家民族的需要。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也是出于这种需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反观嘉峪关“军事重地、商贸要地、文化高地、旅游胜地、精神宝地”的独特定位,把嘉峪关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传递给世界,在新时代为嘉峪关赋予新内涵

第二,要把握好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在《河西走廊之嘉峪关》这部纪录片里,要做好意义表达和价值传递,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三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要由小见大,以小关卡见大格局。嘉峪关关城周长米,面积2.5万平方米,在绵延万里、横亘千年的丝绸之路上,其实是一座很小的关卡。但是从大视角切入去解读这座小小的关卡,用宏大的叙事格局讲好细小的故事,境界和角度就会大不一样。通过讲述发生在嘉峪关的人物故事,可以反映出两千多年来的河西地区的兴衰变迁、中华文明的浑厚磅礴、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通过挖掘嘉峪关关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反映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展现嘉峪关河西咽喉、丝路枢纽的交通节点地位,展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互联互通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其次,要由浅入深,以浅故事见大理念。在叙事角度上,一是把握好战与和的关系,阐释和平主题。修是为了不修,长城的出发点在于护卫民众生活安宁,在大致于北方国土从东北至西北的毫米降雨线上修建长城,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建立了秩序,通过防御来处理民族间关系,止戈为武、以武止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和平。二是把握好关与路的关系,反映开放价值。长城曾长期给人以闭关保守的错误印象,其实不然。设关的目的并非是单纯为了阻挡,是为了更好地通达,嘉峪关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关”而在于“门”,不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中转枢纽,还是清代的商贸口岸,更多的是货物流通的商道和文化传播的通道。三是把握好武与文的关系,凸显文明理念。金戈铁马、杀伐征战,并不是长城的全部,战争在毁灭的同时也在传播文明、推动进步。更漫长的岁月里,硝烟散尽,文化、文明伴随历史的发展传承延续,长城遗迹最终成为了文明的象征。四是把握好分与合的关系,彰显民族繁荣。三苗、氐羌、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蕃、吐谷浑、党项、回鹘、突厥、蒙古,一个个民族都曾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彼此之间也有纷争、冲突乃至征战,然而更多的是和合、交流,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统一整体。五是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体现开拓精神。嘉峪关曾是边塞重镇,最终成为“口里”要冲,正是中华民族开拓奋进史的体现。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不断交往交融中,东亚大陆适宜农耕的地带都成为中国历史传统疆域,到清朝最终确定了中国现代版图。六是把握好修城与修德的关系,表现物质构造与精神价值。物质的长城不是万能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精神的长城。年,古北口总兵蔡元上书请修筑长城,康熙不准,称“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真正的长城在百姓心中。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是一道坚定的长城、永远的长城。

最后,由近及远,以眼前景见大战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天下”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摆脱了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悲剧性命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转折。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作为全球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检视文明遗产、超越国家视野、确立全球眼光,让中华文明天下情怀重新回到现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纪录片的思考维度,也应当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角度出发,深刻阐述多元成为一体,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国家利益共同体;按照“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要求,深入揭示单体走向互联,体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议、世界方案、人类共享”的特质,展现推动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世界的理念,彰显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世界大国的担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录音整理)

本期编辑:黄鹏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4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