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富农家探寻我市非遗项目孙家
“尊中有美酒,
胸次无尘事。”
初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我市新城镇长城村的“孙家原浆酒坊”,了解这项神秘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享一位心怀匠心的手艺人“意外”创造的酿酒“致富经”。
走进酿酒作坊,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酒香气。见到作坊主人时,孙建生正仔细察看白酒的成色和纯度。提起酒坊的诞生,孙建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酿酒这事儿,得从我父亲说起”。
原来,上个世纪60年代,当过酿酒师傅的孙建生的父亲,因为没事喜欢小酌两杯,于是就在自家酿点酒,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后来亲戚朋友尝过孙家自酿的酒,知道他们酒是纯粮食酿造的,健康还不上头,就时不时让孙建生的父亲帮忙酿一些,孙建生自然而然地成为父亲酿酒手艺的传承人。
不过,让孙建生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和父亲酿的酒,一传十、十传百,从最初亲戚朋友的喜欢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争相预订的好酒。于是年,孙建生在自己住房后修建作坊,正式开始了酿造纯粮原浆白酒。
“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孙建生家酿出的酒品质有保障,“孙家原浆酒”越买越好。年,孙建生再次扩大规模,建成了平方米的酒坊。就在此时,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找上门,对孙家的五粮酿酒工艺酿造技艺进行非遗项目普查。孙建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并不十分上心,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还都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遗产,只是按照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后来,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孙建生,酒品的“申遗”主要是从酿酒技艺的特点、历史及传承等来展开的。“非遗”就是能代表酿造好酒的证明。于是,年,“孙家原浆酿酒工艺”被认定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酒坊中,50多岁的老师傅陈英明告诉记者,原浆酿酒要通过选种、粉碎、配料、发酵、蒸馏等一项项手工繁复的程序,方能酿成浓浓的、具有传统味道的好酒。除了坚持选用的粮食是精品中的“佼佼者”这一基本原则,孙家原浆酿酒的“走心秘诀”在于玉米、小麦、高粱、青稞、小米的搭配比例,具体比例是多少,孙建生没有透露。“这是我们行走江湖的绝招,不能让你们学了去。”他笑着对记者说。
孙建生说,上门买酒的都是些老顾客,这些年农村条件好了,大家对于酒的质量要求也高了。“市场上有的劣质酒是酒精勾兑的,大家喝着不放心,一些比较好的酒像茅台、五粮液等,虽然是粮食酿造,但是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很容易买到假酒。”孙建生分析说,对于会喝酒的人来说,自家酒纯粮酿造,不仅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甲醇含量比一般白酒低十几倍,不伤肝、胃、心脏。
如今,孙建生和他的酒坊名声早已传出村外和嘉峪关市,酒泉、金塔等地的商贩都前来跟他批量订购。现在,他一年就能销售60—70吨白酒,年收入达多万元。
孙家原浆酿酒技艺,作为活的遗产,源自于过去也发展于当下和未来。随着酒坊规模的扩大,孙建生还购买了多头生猪、多只鸡和牛羊驴等,利用酿酒所产生的酒糟配制科学营养的粮食饲料进行无公害养殖。孙建生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但他致富不忘乡亲,主动收购村里自产的粮食,吸纳村民和他一起致富。
借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孙建生开始发展生态烧烤园、农家园餐厅、家庭旅馆和瓜果蔬菜自由采摘为一体的绿色、集约、循环化发展产业链。
对于酿酒,孙建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喜欢酿酒,这也是他最大的骄傲。我知道,他还有个心愿没了,我愿意支持他。”老伴赵新梅对记者说。问及老孙的心愿,孙建生憨憨一笑说:“以前不知道啥是‘非遗’,现在明白了,我就想保护和传承它。”
“就为这,我们8月份自费举办了长城村孙家原浆杯乡村文化旅游节。”赵新梅自豪地告诉记者。
闻着丝丝缕缕的酒香,人们似乎在一条康庄幸福的致富路上,看到了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未来依旧会生生不息。(记者朱玲毛富)
声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