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内的击石燕鸣
关城内的“击石燕鸣”
嘉峪关关城城楼除了肃穆宏伟外,也留下了千年的美丽传说。在城楼的柔远门进来拐角处,与上行的马道接近的地方,摆放着一块直径1米左右的圆石头,在大块的石头上,有几块鼠标大小的小石头。大石头上的坑洼处,就是用这小石头砸出来的,来往游览的客人经过这里的时候,都会出手试试,这里就是传说里击石燕鸣的地方。
城楼的柔远门进来拐角处
相传嘉峪关刚刚建成的时候,雄伟高大,城楼的大门为了抵御外敌也是有开门关门的时间的。传说里在城楼里边住着一对燕子,每天飞出城楼觅食。一天,两只燕子出关,到了傍晚的时候,雌燕先飞了回来,而雄燕飞回来的时候,城楼已经关闭了城门,这只雄燕就在城外悲鸣后撞墙而死,留下城里的这只雌燕,就在城里啾啾悲鸣,召唤雄燕归来,一直到死。死后其灵不灭,后来只要用这里的石头相互撞击就能听到燕子“啾啾”的叫声,很是奇特。
击石燕鸣石
击石燕鸣简介
这其实是个传说罢了,当时有这种传说只是想证明嘉峪关城楼雄伟壮丽,城门高的连燕子都飞不过。但真正的原因其是因为一种声学原理,因为这里的墙角处都是用砖砌的,结构非常严密,墙壁又很平实。城楼墙体处呈梯形,微微倾斜,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半敞开的喇叭形状。大石头摆放的地方与墙角的距离不等,所以当用石头击墙或者两个石头互相碰击的时候,就发出连续的啾啾的声音了,感觉里很像燕子的鸣叫。
附:击石燕鸣赋
击石燕鸣赋
作者:路孝伟
大漠无际,风云广浮,河西要隘,嘉峪雄关。依祁连而凭绝壁,带讨赖而引九泉。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选址竖关,饰以云罗,长城蜿蜒,墩台相望,捷报频传。李公端澄添以嘉峪、光化、柔远诸关楼,飞檐画栋,夺城阙之大观,斯关成矣。固若金汤,克犯境之强敌;卯启酉闭,控商旅之往来;丝绸要道,唯雄关而独。于是烽火熄而边关宁,丝路畅而商贾兴。五谷丰登,居安民富。栖鸟筑巢,燕鸣城邑。
时维明正德年间,有燕筑巢于关内。晨出暮归,朝夕相伴;觅食于祁连之麓,嬉戏于讨赖之滨;临空俯视,逮捕食之机;嗖然而下,擒虫害之类。振翅天际,不见其踪;俯冲掠水,波光如晕。得美食而共享,互撩水以沐浴。雌燕息而雄燕守,双宿双飞;雄燕行而雌燕随,形影不离。相依恋而意绵绵,筑爱巢其乐融融。日久天长,燕族壮大,群燕纷飞,雄关增色。
是日也,曙光即现,关门才启,燕鸣山城,倾巢而出。临讨赖之岸,理晨曦之妆;抵祁连之畔,授捕食之技;妆毕食足,追逐嬉戏。较飞行之能事,若孩童之戏耍。兴起长鸣,响彻空谷,余音袅袅,悠悠千万里也。
玩兴盛而误归时,恍然觉已暮色至。雌燕急鸣,振翅而起,雄燕断后,恐失其一。众翅疾舞而巢穴在望,群燕尽入而雄燕未至。狂风乍起,天怒气发,尘飞沙扬,地动山横。天昏昏而无光,燕迷归途;风萧萧而怒号,挥翅无力。燕飘摇如断线之风筝,意坚定若磐石之不移,奋力抗争,始见城关。噫嘻,酉时已过,关门紧闭,燕不得入也。欲关外暂栖,望鬼门而心惊;欲飞跃城池,屡挥翅而无功。入之无门,越之无力,心急似热锅之蝼蚁,焦灼如焚。遂振翅急飞,欲以身撞而门开,可怜孤燕,以卵击石,血迹四溅,泯然而逝矣。
雌燕归巢,等雄燕而不回,啾啾长鸣,待雌燕之回音,彻夜嘶鸣。其声哀婉,其音忧怨,声嘶力竭,肝肠寸裂,力竭而亡,魂断城寰。哀哉双燕,情真意切,不离不弃,生死相随。仰首见兮天昏昏,举目望兮草凄凄。阴风起兮燕难归,沙石走兮城欲摧。双燕亡兮群燕恸,天动容兮寄石鸣。
未知是谁,捡石叩之,其声啾啾,哀婉悱恻。若雌燕之召唤,似雄燕之求援。想其出双入对之时,情深深、意绵绵,见而无不羡者;呜呼,生死不弃之类,惨切切,戚戚然,闻而无不动容者矣。
天下雄关巍然耸峙,燕阵哀号响彻城关。凄美传说,经久流传。击石燕鸣,传载千秋。昭示后人,唯情不渝。恭疏短引,慨而记之。
传说由来
击石燕鸣传说的由来。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
科学解释
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这些地方的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
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
古时候,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求吉。
相关资料
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败元残部于瓜州,沙州,建嘉峪关于嘉峪山。历时百年,雄关渐成。
嘉靖三年,苏丹满速尔领兵两万,再度进犯嘉峪关防线,剽掠边境。甘肃巡抚陈九畴星夜赶往嘉峪关。
夜已将尽,光化楼外的朔风渐渐平息,陈九畴站在楼内,面朝东方,等着玉兔西去、红日东来的时刻,烛光照在脸上忽明忽暗,握剑的手却坚定不凡。他刚挫败了苏丹满速尔的里应外合之计,这场战役也布置妥当,可谓胜券在握,只可惜此战仍无法彻底歼灭吐鲁番主力,朝廷对自己的猜疑使他更添愁绪。
一阵敲击石头的声音悠悠传来,每一次的敲击之后便伴随着一下“啾啾、吉吉”的燕鸣声。声音自然是从柔远门旁的石墙处传来,陈九畴也不觉想起了那双形影不离的燕子,心底不觉泛起几分温柔,那双燕子曾在柔远门下筑巢,每天早晨随着嘉峪关城门开启,一起在内城练武场上盘旋数周,飞上角楼,相互低语,飞过瓮城,飞出城门觅食,傍晚闭关前再一同飞回,双宿双栖。它们寄托了将士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它们欢快的“啾啾”声,是枯燥的军旅生活的一抹亮色。可惜如今音犹在耳,双燕已去。离去的那日嘉峪关狂风大作,不知何故,雌燕先飞回了城内,雄燕却独自在狂风中费力挣扎,嘉峪关城门关闭,雄燕无法飞过墙厚城高的外城,意外之下,竟撞上城墙,离世而去,随后雌燕也悲痛欲绝,一直啾啾嘶鸣,透出无尽忧伤,竟致悲鸣而死,随雄燕而去。后有士卒发现,双燕的魂灵却似仍在城内,每有人在柔远门下击石,便有燕鸣传来,一如以往的鸣叫。再后来,出征前,将士们都愿意听一遍熟悉的燕鸣,再行出征,此后的战事也颇顺利,似得双燕庇护,击石燕鸣的仪式,便一直保存下来。
此时听着燕鸣,九畴喃喃自语“难道你们也会相互赌气吗?”回想自己入仕以来,年逾不惑,宦海沉浮,越发老练圆滑,少年时候的热血却消磨殆尽。当年可以凭一时血气,独自追捕越狱重犯,武勇名动朝野;血气的另一面却是冲动,也令他错失所爱,不曾后悔,却留下遗憾。时光流转,当年的美好一直存在心底,此时听得燕鸣,不觉激起回想。
“巡抚大人,军马齐备,请检阅。”此时副将文忠登上光化楼,上前禀报道。九畴微微颔首,下得城楼,沿内城而下,此时天已发白,四周辽阔苍茫的土地上一座天下雄关轮廓显现,巍然而立,雄壮非凡,城上的大明龙旗猎猎作响。“此战必胜!”陈九畴坚定地拍拍了城墙上土黄色的坚固砖块。
明廷边关奏报:八月十一北虏苏丹满速尔引兵两万攻嘉峪关防线,甘肃巡抚陈九畴未修长城防线裂口,诱虏进犯,及虏近长城,伏兵尽出,万箭齐下,虏死伤无算,陈九畴引兵一万五,由嘉峪关出,甘州游击将军韩波引兵五千,出甘州,与九畴并击虏,虏大败,退走。追数十里,斩敌一万五……
陈九畴和副将文忠一同站在光化楼上,看着整座嘉峪关,烈日下更显雄壮坚固,不愧是天下雄关。陈九畴已经接到朝廷的诏命,即将返回京城,一个早已预料到的结果,功劳太多,朝廷里总有人不乐意看到的。“文忠,城内就交给你了,来年苏丹满速尔必将再度进犯,对付计策已尽数说与你了。”九畴静静说道。“大人放心,文忠必当竭尽全力,若非朝廷小人众多,否则苏丹早就灭了”,文忠愤然道。“本朝求稳,如大汉开疆扩土已无可能,最近传闻东南沿海将颁布禁海令,大明就要缩成一团了。唉,大将戍边,本就引人猜疑,自古功高善终者,也唯有郭令公数人而已,而本朝自太祖以降,更未有功高善终者。”
文忠转过话题,“再有数年嘉峪关便可完全建成,到时便不惧边患了。”陈九筹摇摇头道:“秦皇一统以来,历代均修长城,边患却从未终止,匈奴进犯,五胡乱华,金兵南下,蒙古入侵,长城从未抵住。”文忠默然不语。九畴望向东面的国境,叹道“山川之险,濠深城坚,不及民心之固,民心坚固,百姓便是长城,何惧边患,怕的便是自毁长城啊。”文忠若有所思。
一百多年后,李自成起于阡陌,而在与嘉峪关遥相呼应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大开城门,引清兵南下,大明灭亡。嘉峪关内仍然能够听到燕鸣,又有燕子自由自在地在风中飞着,朝代的更迭却与它们无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gr/1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