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一带一路”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战略目标,在嘉峪关的第一站,队员们就来到了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对胡文平副院长进行了访谈。
胡文平副院长博闻强识,不仅是一位对丝路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研究院副院长,更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胡杨,原名胡文平。甘肃敦煌人。年开始文学创作。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西部诗选》、《敦煌》,散文集《东方走廊》,西北地理历史文化丛书《古道西风》、《西北望》、《走进罗布泊》等15本。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发表大量文学作品。作品曾多次入选《诗刊》社主编的年度诗歌精选、《甘肃文学二十年(诗歌卷)》、《星星五十年诗选》、《中学生阅读教材》等。作品曾获《飞天》十年文学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电视专题片《遥远的城堡》、《天界随想》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金鹰奖。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嘉峪关市的历史文化及当地文化遗产的受保护现状:
嘉峪关市概况
因企设市,因关得名
嘉峪关市位于河西走廊中端,是一个工业旅游城市,可以说是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嘉峪关原本就只是古关城下的一个戈壁滩,占地面积小,酒钢建设也是在年才从鞍钢、重庆迁移过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才成为现在这样的一个戈壁绿洲。如今的嘉峪关可以用八个大字来形容:“戈壁明珠,湖光山色“。酒钢企业更是成为了目前中国西部最大的联合钢铁企业。
后来在路过酒钢企业的工厂时,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得意地跟我们说:“这就是我们市经济的支柱。”
长城的百科全书
嘉峪关土地小、矿产少,但是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明洪武五年()冯胜修建土城,经过年漫长的修建过程,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城。它既是经略河西的战略要地,也是一个中国的国防底线。嘉峪关防御体系是现存长城防御体系中保留最完整最雄伟规模最宏大的长城,甚至可以说是长城百科全书。人们常说东起山海关,但实际上嘉峪关先修五年,应该是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它的军事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不断的去完善去扩大。
一幅展现长城各段的油画
(现位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
旅游资源丰富
除此之外,嘉峪关还有完整的岩画体系,有黑山岩画、魏晋砖壁画。其中的黑山岩画有多幅,线条流畅优美,技术性很强,这在北方绝无仅有。河西走廊相对安宁,小政权形成稳定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魏晋砖壁画正是画出了当时繁荣昌盛的景象。比如有一个壁画描绘了一个驿使骑着马飞速奔跑,直直的马尾象征着中国邮政速度,十分有趣的是这个驿使没有嘴巴,表示着他的工作是保密性的,像这一类壁画,研究价值就非常高。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人文遗址,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色,雪山草原戈壁沙漠大峡谷草湖应有尽有,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驿使图
魏晋砖壁画的这幅驿使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邮政的标志,可见嘉峪关市的文化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精美的魏晋砖壁画
丝路研究院成立的原因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是16年12月成立的事业单位,旨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产业。自成立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就举办了四场,更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大清华人大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各类学术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进而可以直接接触优势资源,传播历史文化。研究院主要是提供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方向,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有玉泉这样成建制的古镇和丝绸之路博览园,计划在未来旅游人数突破万。
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开发中取得平衡?
在文化遗产面前,我们的原则是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利用。山海关复建就很多,人们不再认可。相比之下,嘉峪关就保护的特别好,甚至维修裂缝,都修旧如旧,严格保护,关城西部几乎不动,尽可能的展现戈壁滩的悲凉壮美。
嘉峪关关城景区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
嘉峪关关城“击石燕鸣”景点处,游客们纷纷到城墙上尝试“击石”,导致墙体遭受破坏
*击石燕鸣:关城一代的古老传说。古人出关前,其家人用石头击打城墙,如果听到燕子鸣叫的声音,就代表此人会平安归来。实际上是由于声学原理。(想细致了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们的往期推送)
为了保护墙体,景区特意在墙边放置了一块让游客们击打的石头,这样既保护了古城墙墙体,又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
嘉峪关除了有长城遗址还有岩画遗址古墓遗址,都是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事实上,保护好了我们的遗产可以树立国家强大形象,增加中华民族自信心,让中华民族有走向世界的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嘉峪关文化的对外宣传
从学术出发
我们嘉峪关在宣传方面不遗余力,研究院成立我们就举行了四次全国性的会议,也被央视等各大媒体报道,包括我们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甘肃省的领导都来了,网络媒体都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们最近在搞马家窑彩陶和嘉峪关文化的研讨会,前段时间又搞了丝绸之路的研讨会,不久又要和人大的经济战略发展研究院搞一个经济发展的论坛。
全方位宣传
我们全市的宣传也不遗余力,我们跟央视、博景公司在搞这个六集河西走廊的纪录片嘉峪关,另外我们要创造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将用长度五百米的唐卡的形式制作丝绸之路的彩绘大观,把整个嘉峪关、丝绸之路的景象展现在这副唐卡上,将有一百多名来自全世界最顶尖的唐卡艺人来嘉峪关现场制作,预计用三年时间做成。我们还要做嘉峪关系列丛书共二十多本,把嘉峪关的历史文化全部挖掘出来向全国推广;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好多系列文化丛书,包括叙述嘉峪关周边民族的十卷本的丛书《牧歌留韵》,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而且驿路文化丛书十本也已经完成。我们的基础工作很扎实,通过研究院平台、旅游公司和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大力进行历史文化宣传。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的就有20余条,省级卫视上播出有六万多条。研究院与读者集团合办杂志进行宣传,借读者的品牌来制造影响,我们嘉峪关的同志都是在努力挖掘文化并向全国各地扩散,向学校、出版机构还有一些公共场所赠送有关嘉峪关的宣传材料,全面的宣传嘉峪关。
研究院与《读者》合办的杂志
与其它景区的对比
纪永元先生与阳关
阳关景区做得特别精细,纪永元在古人留的诗歌的基础上,在遗址被破坏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把古文化遗址恢复做的特别好。在这个汉代古城周围复制出的各种攻防设施、建筑都特别不容易,虽然有很多资料,但做起来很不容易。第一个做这样的事的人需要去不断地考证,纪永元先生做的阳关建筑群可以说是汉代建筑中恢复最成功的,旅游线路等等设计都很精美,是中国私营博物馆里面做得最成功的。
纪永元先生在阳关恢复的古代攻防器械,每一件都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
我们得到的启示
文化产业要先做文化,不要披着文化的外衣一心想做经济的事情。阳关遗迹被破坏的只剩下了墩墩山上的阳光烽燧,作为阳关的代表物,我们去参观是去凭吊它的文化是凭吊一种心情,纪先生让我们看到了汉代阳关的各种景象。文化要细细去挖,要用心,每个地方都要精雕细刻,嘉峪关在这方面做的不如阳关。我们要把文化做足,经济自然就来。戈壁绿洲烽燧汉代的建筑城墙攻防设施等,就像我们穿越到了汉代一样去体验汉代文化。阳关做到了文化的深度参与,而全国很多地方包括我们都缺乏忠于文化的人,很多人不把文化当回事,只是将文化作为外衣、遮羞布、化妆品,但是文化就是我们自身的气质。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纪先生为榜样,向阳关学习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保护等等。包括敦煌莫高窟,这是中国石窟保护的典范,各代人将之作为毕生的事业,把敦煌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大漠戈壁。
临别前,胡文平副院长对我们说:
“我热爱河西走廊的研究,
我热爱这片土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cz/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