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援荆楚丹心大爱映雄关嘉峪关市援
靳安宁:无畏冲锋逆风行不问归期战疫情
医院援鄂医疗队员靳安宁
“患者在哪里,战场就在那里,是时候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是一名90后医生坚毅决心下的内心呼喊。于是,除夕之夜,一份饱含信念的请医院,这份请战书来自嘉峪关医院儿科医师靳安宁。“当看到这场疫情给武汉带来的伤害,更加燃起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靳安宁说道。经过两天紧张而有序的突击强化培训后,他们医院后湖院区呼吸一病区和呼吸四病区,接管了40张床位。从前没有穿过防护服,可是谁会想到就“穿上”和“脱下”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此时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好,更何况这里接触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高龄病患,好多还有比较重的基础疾病,一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情绪也不太稳定,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无论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那么顺手。靳安宁说:“虽然工作环境有风险,但这就是战场,遇到困难不应该也绝不能后退,必须要全力向前冲。”进入病区,靳安宁在熟悉系统和流程后,他们迅速按照一人一方案制定诊疗计划,责任到人,实行管床医生、组长、临时科主任的三级负责制。之前靳安宁也预想到一线的工作一定会很忙很累,但实际上的工作强度比想象中还要大,8小时一个班轮流倒班,白班6小时,夜班12小时,加上路上和更换防护服的时间,大概得有9个小时甚至15个小时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工作时间身上裹着厚厚的隔离衣和防护服,才十几分钟衣服就全都湿透了,再加上身体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脱下防护服,脸上便是一道又一道的压痕,又疼又痒。但是一想到还有患者等待救治,靳安宁又满血复活,充满了斗志。在武汉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充满了意义。靳安宁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烁着它最耀眼的光芒。每个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相信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疫情一定会被打败,所有医护都会平安归来!”无畏冲锋逆风行,不问归期战疫情,这个西北汉子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白衣战士的大爱无疆和无私奉献的使命!刘志琴:用大爱真情让每一个病人燃起希望
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刘志琴
一袭长发剃成了板寸,温柔贤惠的女子变身抗疫战士,坚定无畏,不惧生死,穿梭于隔离病区的患者之间,精心地护理、耐心地安慰、体贴地问候,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病房里,她用精湛的专业技能、贴心感人的温馨服务,让一个个焦虑、恐慌、痛苦缠身的病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她,就是甘肃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嘉峪关医院主管护师刘志琴。刘志琴主动请缨参加战斗,写下请战书,按上红手印,坚决要求参加抗击疫情的战斗。同时,她于1月31日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她这样写道:“我志愿加入党组织,就是想到第一线去,像那群坚定勇敢的人一样去奋斗,去守护,不辱使命,初心不改。”她于2月17日正式集结出征。初到武汉,经过紧张有序的培训, 刘志琴迅速到岗,直接奋战一线。每次上班裹着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衣,戴着一层又一层口罩,工作十分钟,她就觉得胸口闷,像有块石头压着,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她却顽强地坚持着。进入到隔离区,看到躺着很多需要帮助、需要救治的病人,他们有的恐慌、悲观、焦虑;有的发热、气促、胸闷;有的恶心、呕吐、乏力,刘志琴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不仅精心地提供护理服务, 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刘志琴经常陪在患者床边,疏导他们,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哪怕被重重口罩弄得头晕胸闷,哪怕被层层防护衣弄得汗湿衣襟,哪怕双手被捂得脱皮溃烂……刘志琴都无所畏惧,她认为这就是她的使命,就是她的职责。当别人问她:“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你就不怕被传染吗?”她却说“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因为面对这样的病毒,大家都是本能地选择逃避,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驱使着我们, 我们必须冲向前去战胜这个困难。”朴实的话语,但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用大爱真情,让每一个病人重新燃起希望,刘志琴是温暖的战役“逆行者”!王春燕:坚定人生目标执着向前
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援鄂医疗队员王春燕
这是一位家世普通,天赋平常的女子;是一位有坚定的人生目标,执着向前的女子;是一位能和解自己的平凡,坚韧地笑对人生磨难的女子;她就是甘肃省第二批驰援武汉的一名白衣战士,嘉峪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主管护师——王春燕。王春燕的孩子14岁,送别时,孩子抱住她泪流满面,但王春燕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武汉抗疫最前线。医院,王春燕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全心全意投入到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之中。在防护服的保护下,她帮助病区所有病人检测核酸,以尽快明确诊断;她陪同病人做CT检查,观察患者肺部纹理变化;她送出院转院患者到指定的位置进行交接;她帮助治疗班发药,为患者领取发放一日三餐。转眼间,她来到武汉参加战“疫”工作已经一周了。在这最初的一周中,王春燕与战友们陪伴患者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当看到失去了亲人的患者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独自垂泪时,王春燕会黯然神伤;当看到病人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而愁眉不展时,王春燕也会郁郁寡欢,王春燕把病人的忧伤喜乐都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但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王春燕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有悲悯哀伤是不行的,她要化悲痛为力量,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病毒吞噬,一个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她要与时间赛跑,要与病毒搏斗,她要去挽救更多的病人。于是,王春燕在工作中更加严谨认真,更加全力以赴。日子在忙碌中有序推进着,渐渐地,医生查房时为病人开的药减少了,病区内患者面罩吸氧逐渐改成了鼻导管吸氧,甚至有些病人已经不用吸氧了;病人开始爱吃饭、爱活动了,跟患者沟通聊天的时间增加了。这让王春燕明显地感觉到战“疫”形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她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和期盼。当看医院一个个病人痊愈出院,一个个家庭得以团圆,王春燕想:“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周瑜:若有战召必应医患情深不言谢
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周瑜
2月19日,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并于当日下午启程,作为医院第三批援鄂医护人员奔赴武汉疫区。背负着患者的希望、同事的期待、家人的支持,出征武汉的她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近医院后湖院区的工作,再苦再累,她甘之如饴,因为她践行的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医院后湖院区呼吸四科的隔离病区,患者叮嘱她:你们大老远来,一定要平安回家。那一瞬间她只有感动。每天查房,都会关心患者们哪里不舒服,吃饭、睡觉怎么样。有的患者家人很担心患者的病情,周瑜会亲自打电话,第一时间告诉患者家属化验结果、核酸结果等病情,让其放心。周瑜接管的患者中有一位90岁的老人,由于年岁较大加上身体瘦弱,精神消沉且不愿配合治疗,周瑜非常担心,通过查看病情记录,病案诊断等不断调整老人的治疗方案,并通过与患者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和心理感受,为了同患者更好地沟通,每次看诊周瑜都会亲切地喊老人“爹爹”,慢慢地,周瑜了解到老人因为被隔离,子女不能陪伴他,精神上有些低沉,导致不爱说话,而且好几天不吃饭。每次看着老人桌子上未动过的盒饭,周瑜都有点心疼,她“调皮”地同老人做起了承诺:用自己的营养餐换取老人每天按时喝牛奶、吃药、配合治疗的约定。经过周瑜和护士们每日的督促和看护,老人脸上露出笑脸,不再消极,体重还比以前增长了。疫情无情人有情,重大疫情面前,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作风,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担当作为,做到“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周瑜用自己的决心和身为医者的仁心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周瑜和像她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勇士们战斗在疫情一线,舍小家顾大家,完成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任务。张英:一颗红心永向党
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张英
医院的张英面对疫情战场的需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她,义不容辞作为医院第二批赴武汉的一名领队人员,选择了逆行而上。“我是党员,又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我条件符合,让我去!”这是医院精神科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报名通知后做出的第一反应。1月17日,张英肩负着领导、同事和亲人的嘱托踏上了支援武汉的旅程。1月21日,经过短暂的培训后,她与她的队友们一起到了抗击肺炎疫情的最前线——武汉。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她们都被分医院后湖院区18发热隔离病区工作。每天除了日常要完成的护理工作以外,张英还负责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吃喝拉撒。张英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就医院工作一周多的时候,科里新入住进来一个64岁的老大爷,到病区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大爷因为子女都在外地,家里只有大爷跟大妈两个人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老两口都感染了新冠病毒肺炎。因为床位紧张,老人被安排在了不同的病区治疗,虽然我们所在的18病区与老人的老伴儿所在的19病区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因为疫情的影响,两个老人之间就像是隔了一条深深的沟壑,平时他们只能靠电话联系,互诉衷肠,相互关心。大爷因为年纪大了,加上又有肺心病,行动也不太方便,不能下床活动,所以平时的生活都由我们来照料。我们常常去陪老人聊天,教他锻炼八段锦,帮他与老伴进行视频连线,这些在我们看来再也正常不过的工作,在老人看来,确是给了他天大的帮助!每当这个时候老人总是会坐在床上给我们深深地鞠上一躬,连连说着“谢谢、谢谢!你们实在是太辛苦了!”在这场疫情的背后,张英看到的是大爱的中国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国度里,没有什么困难能压垮中国人民!吴风娇:在武汉的每一天都被感动和温暖着
中核四〇四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吴风娇
春节期间,医院的医护人员连夜出征驰援武汉,几天后又看到甘肃省第一批医疗队已经出发驰援武汉。吴风娇心里早已做好了准备,1月28日医院接到任务,要选派2名护士支援武汉,吴风娇立即递交了请战书。2月4日上午10点,吴风娇接到紧急出发命令后,匆匆收拾好行李,当晚在兰州集合,随甘肃省第二批医疗队名护士深夜出发。2月5号凌晨2点半到达武汉机场,感觉武汉的空气都在凝固!随后两天吴风娇接受了严格的防护培训考核,熟记工作流程,做好入舱前准备。在医院病区,在更衣帐篷里面,吴风娇和同事们相互监督穿好防护服,衣服后背上写好名字,向舱内走去。舱外入口放着患者饮用水,每人抱一桶水,进四道门,才能入舱。吴风娇给患者发药、测量体温、测量血压、发水分饭的过程中,和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内心也时常被感动。吴风娇每天一上班,就把这种感动转化为力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认真听取患者的诉求,尽全力满足患者的需求,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生活照顾。3月8日,接到前线指挥部调度的命令,将医院最后的17医院集中治疗,吴风娇工作的整个方舱病区住院患者清零,宣布休舱。最后收拾清点完物资,看着客厅方舱外的一排排帐篷,回忆着走过的每一个角落,吴风娇内心感慨万千。一路走来,吴风娇和同事们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在最后修整待命的几天,吴风娇做好医院救护的准备。后来接到通知,准备3月17日回撤,吴风娇和同事们心情很复杂,原本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未能如愿。回顾经历的一切,在车上吴风娇泪流满面。在武汉经历的每一天她都被感动和温暖着。吴风娇说:“其实个人的力量犹如尘埃,全社会都在积极抗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李燕: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的逆行者
医院援鄂医疗队员李燕
李燕,是嘉峪关医院一名内科护士,也是甘肃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随甘肃省医疗队到达武汉,经过两天防护培训后正式上岗,她被医院后湖院区发热18病区。第一天进入病区,李燕很快熟悉了病区的环境和病人的情况,迅速投入工作之中。李燕每天穿着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口罩、帽子、鞋套、橡胶手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根据医嘱,为5床李大爷调节了氧流量;为8床张大妈增加了两组液体;听到13床李奶奶气管中有痰鸣音,她立即进行吸痰;看到27床宋先生口服中药的时间到了,她又为宋先生送去中药;37床刘大爷既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又是一名脑梗后遗症病人,需要帮忙喂饭、洗漱……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李燕加快了工作速度,她不停地穿梭于各个病室,熟练地为病人实施吸痰、调节氧流量、观察生命体征、更换液体、翻身、扣背、喂药、喂饭……她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李燕每天在病区工作6小时,不吃不喝,到最后两个小时,她又渴又饿,但她仍然坚守在病人床旁。如果碰到病人剧烈咳嗽或者需要心肺复苏,即使再危险,她也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近距离照顾。李燕还为病人讲述一个个治愈出院的病例,讲解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病痛,如何更好地配合医生接受诊疗,她还与患者笑谈家事、畅谈儿孙。在李燕循循善诱的心理疏导下,患者眼中闪现出希望的光芒。下班时,汗水浸湿了防护服,脸上出现了一条条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的血痕,手已经被汗水泡得发白,但李燕没有一句怨言,她心里只想着病人能够快点好起来,疫情能够快点结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李燕与战友们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18病区内悄悄发生着变化:18床张阿姨病情好转,呼吸机撤了;21床吴大姐能摘下无创面罩吃饭了;重症监护室赵大娘转入了普通病房;数十名患者被治愈,兴高采烈地出院了。一个个患者的病情在减轻,一位位病人被治愈出院,这些喜讯激励着李燕,也鼓舞着病人,她真正成为与病人并肩作战的白衣战士。李燕,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铿锵有力地说:“不获全胜,誓不收兵!”此刻,她宛若一朵清朗俊逸的梅花,眉眼神色里皆是坚毅。声明
嘉峪关新闻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cz/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