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征文吴晓棠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的防御智慧管窥

作者

吴晓棠

嘉峪关防线是山川地理襄助国防的经典,无论利用山川还是修筑人工长城,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嘉峪关为什么称“中外巨防”“天下雄关”武功唯快不破,长城唯大不破。只有“大”,嘉峪关才能封锁河西走廊,才赢得“天下雄关”“中外巨防”的名号。嘉峪关大在哪里?嘉峪关境内密集险要的山川是古人在这里建关的前提,嘉峪关只有仰仗祁连山和黑山,凭借讨赖河峡谷,才能拒敌,才能护疆。没有这些巨大雄壮的天险,多年前汉朝就不会在河西走廊率先夺取这里,多年前中外巨防就不会建在这里。千百年来,唯一不变的是这里的山川地理。仅凭土堡和边墙,是无论如何挡不住入侵的。各类因地制宜的人工长城凭借天险,才铸就了“关”的威严。古人以“雄”“巨”赞美的标的不言而喻。“中外巨防”“天下雄关”指以关城为指挥中枢的长城防御体系,只有这个嘉峪关才称得上“雄”“巨”。关之雄巨,不在乎城高墙厚楼耸,不在乎砖土木石工艺,而是天险之巍,长城之奇,封扼之严,御寇百年而岿然。一雄南靠祁连,北倚黑山,二雄脚踏讨赖,臂掖草湖,三雄俯视走廊,居高临下,四雄长城奇巧,封锁严密,五雄御敌百年,岿然不动。毕竟是万里长城的另一端,封锁着河西走廊,又守着边疆国门,“巨”“雄”的气势自然不同凡响。

讨赖河墩瞭望哪个方向的敌情

  嘉峪关防线上的70多座墩台修建时间跨整个明代,是嘉峪关防线持续抵御外敌的见证。南起祁连山,北到黑山、新城草湖外围的墩台形成四通八达的烽火信息传递网络,方圆公里敌情皆在掌控。每座墩台都警戒瞭望特定方向的敌情,位于讨赖河边的讨赖河墩瞭望哪个方向呢?嘉靖十八年(年)以前,察合台后王势力和蒙古余部为渗透嘉峪关防线,有在讨赖河结冰期和枯水期从上游下至河床,沿峡谷底东进偷渡,绕至河床变宽、两岸峭壁低矮的文殊段翻出,从背后攻击嘉峪关或袭扰肃州的战例。为此,明军于年斩断天生桥,修建讨赖河墩,监视谷底,防止敌人把河床当通道。墩台通过南边墙、南墙壕直线连接关城。如遇敌情,烽火顿起,关城可迅速反应。由于讨赖河墩是关南边墙尽头,八十年代我市进行旅游开发之初,就把讨赖河墩立碑命名为“长城第一墩”,向游客宣传“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墩台因站立于60多米高的峭壁顶端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天下第一墩”的名号伴随“天下雄关”已经走向五湖四海,享誉世界。它主司瞭望河床敌情的秘密却很少有人知道。墩台位于南边墙尽头,矗立在讨赖河河北峭壁顶部,且依峭壁而建,立于墩上,可直视谷底。此处峭壁高于对岸,居高临下,呈凹状,墩台位于凹状结构的中间部位,这个位置可观察到河床上下游一里内的全部细节。墩台选址十分讲究,大有深意。河北峭壁自墩台往东往西,或呈台阶状,在顶部因下方峡谷内有台阶状突出无法观察河床,在下层台阶上虽能直视河床,但因位置底而不能与南二墩对接烽火;或峭壁呈凸状,谷底凸出部分的侧后方就是观察死角,无法直视,易于藏敌。只有矗立于凹状峭壁顶部,才能对河床一览无余,杜绝来犯之敌贴谷底北根隐藏偷渡。从完全观察河床的需要看,讨赖河墩的位置具有唯一性。河北峭壁上下数公里之内,再无地质如此。只有在这里建墩,才能实现最佳观察瞭望效果、最低建设成本、最短传送烽火时间的完美结合,这里是讨赖河墩独一无二的选择。瞭望监视谷底就是讨赖河墩的主要作用,古人依据需要选址的聪明才智让人钦佩。

嘉峪关防线上看不见的长城

嘉峪关防线以天然险为母体,分布大量长城,充分扼守了道路、隘口。无论是关堡还是边墙,墩台还是壕堑,都历历在目。可是,还有一种长城,它客观存在,却看不见。它是什么呢?防线宽阔纵深多里。在讨赖河与黑山之间、祁连山与文殊山之间、黑山与新城草湖外围都有广阔的戈壁沙漠,构成防线纵深。戈壁沙漠没有水源和补给,可导致入侵者人困马乏、粮草接济不易;纵深可分散敌人兵力,稀释消耗敌人的力量,增加敌人占领的难度;纵深还拖延敌人,使守军有时间依仗烽火迅速传递信息,完成御敌布防。在正德十一年(年)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率军攻击嘉峪关、入侵肃州的战争中,万余骑被迫分散在漫长广阔的防线上作战,被明军拖入持久,陷入被动。正德十六年,敌军千骑侵至新城草湖外围,明军死守水源和粮草,敌军没有后援和补给,担心被明军包抄,无奈撤退。嘉峪关防线的纵深隐含着古人的防御智慧,以长城的姿态履行了墙体无法达到的防御效果,当然是长城。看得见看不见的长城,你才看见了长城,读懂了古人。看得见又看不见的纵深对长城说“你认还是不认,我都在这里,不离不弃!”

关西远墙的秘密

远墙是嘉峪关一种独特的壕堑长城,亦称壕栅,就是把天然壕沟背敌一侧削凿垂直,让敌人下不来,增加壕沟跨越难度,达到阻敌的目的。关城西二里处原有一道远墙阻隔,现公路东侧还残存一段。远墙与远壕、月城、斩崖、外壕、城壕层层设防,千方百计阻敌接近,让关城正面固若金汤。作为长城,远墙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明成化开始,热兵器逐步在明军中普及。弘治八年(年)在关城西瓮城外修筑罗城,就在罗城上配置了火炮、火铳,加强了关城正面防守能力。那时候的火炮比较落后,只是发射装置,没有瞄准装置,不能及时调整射界角度,射击全凭士兵目测和经验,准确性很差。为了提高射击准确度,士兵先在罗城上向外试射,以炮弹打到远墙为基准,然后固定炮身。如果敌军从正面进攻关城,必在远墙处集结下马,徒步翻越,罗城上火炮以此情形为信号射击,炮弹会正好打在远墙跟前稠密的敌军中,极大提高命中率,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远墙就是一个提前固定好的火炮打击引导目标,发挥了标指作用。在遍布长城的嘉峪关,古人克服火炮瞄准困难、提高射击精度的智慧让人感慨。

关城西侧垛墙上凹槽的秘密

在关城城墙顶部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左右高的齿形垛墙,垛墙上有瞭望口和射击孔,是守军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罗城和内城西面城墙上的垛墙还有间隔设置的实心凹槽,导游对游客讲是供士卒夜间放置灯火的灯槽。其实它不是灯槽,为什么?它到底做什么用?弘治八年(年)关城扩建,增筑罗城,增高内城并在内城上包砖。当时热兵器已经在明军中普及。就在罗城和内城西侧城墙上配置了火炮、火铳,加强关城正面防守能力。发射火炮火铳,需要保持干燥且顺手拈来的打火石和引信,就在垛墙上设置了专门放置打火石和引信的凹槽。凹槽就在火炮跟前,打火石和引信放置其中,能遮风避雨,使其防潮。如果是用来放置灯火,内城南、东、北城墙顶上却没有此设施,难道这些位置的士兵火眼金睛!说不通。再则,在城墙上点灯宜给远处敌人提供目标,暴露自己方位,为兵家大忌,所以凹槽不可能用来放置灯火。它是火炮的配套设施,架炮的正面有,其它方位没有,这就是凹槽放置打火石和引信的秘密。远壕的秘密远壕也是一种壕堑长城,亦称拦马沟,位于关城正面,在远墙以里,月城以外。现存远壕呈东西走向,与关南墙壕相连。当敌军攻至远壕,就小于火炮射界,因距离太近,守城炮火反而无法发力。远壕与月城之间的狭窄地带虽是火炮射击盲区,但却是罗城上守军万箭齐发的最佳打击地点,会极大杀伤敌军。远壕就是守军设定的弓箭射击标靶区域。古人克服火炮盲区,发挥弓箭近距离射击优势的智慧同样让人感慨。关城正面,其貌不扬,却暗藏杀机,守军可以做到火力全覆盖。敌军离城越近,沟坎越多,迎面的火力越猛,生存概率越低。难怪敌军宁可绕过关城,也不冒然攻打。

长城上暗门的秘密

嘉峪关防线上有三座暗门墩,一座位于关北边墙上,称北暗门墩,与大湾墩、北二墩对接烽火;一座位于长城村境内边墙上,与野麻湾墩、姚家庄墩对接烽火;另一座位于新城村境内边墙上,与沙岗墩、新城堡墩对接烽火。暗门是什么?这些墩台为什么称暗门墩?暗门就是从边墙下穿过的地道,是哨兵出入的隐秘通道,边墙外侧的出口一般在低洼处或草丛中,非常隐蔽,称暗门。洞口隐蔽,是为防止入侵者觉察后,以牧者、商人、百姓扮相走近窥探,攻其不备,抢夺通道,突入长城。外侧洞口内有木门,平时朝里一面栓死,也是为阻挡进入。暗门跟前的墩台就称暗门墩。暗门就由暗门墩管理使用。暗门是嘉峪关险恶边境形势的反映。自明中期以来,嘉峪关以西尽失,大量番夷盘踞在嘉峪关周边,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特别是古道通过的新城草湖,湖区有番夷住牧,番夷中不乏奸细与外部敌人勾结,在长城上寻找突破口,暗门这种独特的防御设施就应运而生。

  野麻湾堡为什么方向不正

古城、古堡、古建筑都讲究方位和风水,一般坐北向南或坐东向西。明万历年间修筑的野麻湾堡却方位不正,一反常态,为什么呢?嘉峪关防线北部处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新城草湖外侧多处被沙化,风沙对长城造成侵害。预防风沙壅埋是当地建堡首要考虑的问题。永乐年间,第一座新城堡(位于新城镇镇政府南2里处,中沟村三、四组中间,现电管站位置,当地百姓称沙堡,拆毁于年)将堡址选在便于管理花城儿湖和苍儿湖,但其址处于风沙口的地方,使西墙迎风阻沙,终被风沙淤埋,只能废弃。万历年间建的野麻湾堡吸纳沙堡经验,把堡建成西北角正对西北风方向,使风沙顺墙吹过,有效防止了壅埋,此为野麻湾堡方向不正原因,其中藏有古人深谙地理风水、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为防风沙靠近野麻湾堡,古人在堡西二里的边墙外,自沙坡墩向东北修筑一道墙,称内边,在墙外再挖一道壕沟,称边壕。边壕和内边专为阻挡风沙,是防线上不为挡人而设的长城,当地的治沙历史悠久,长城都要让三分。

  

墙壕内侧的石头为什么比外侧多

在关南边墙和关北边墙外侧数十米处,有一道壕沟,大致与边墙平行,它就是墙壕长城。墙壕失去作用后,几百年没有修护,长期遭受风吹雨淋,风沙填埋,有些已经不易辨认。嘉峪关市开发早年,有心人调查长城,在人迹罕至的墙壕边上实地踏勘发现:墙壕内侧戈壁上有很多拳头大小的石头,而外侧戈壁上几乎没有,有些壕沟内侧沟棱上的石头还码放整齐,显系人为。什么人干的?为什么要这样呢?明中期以来,嘉峪关以西沦陷,大量番夷盘踞在嘉峪关周边。常有敌人装扮商人、牧民接近长城,或窥视军情,或伺机偷渡。为不引起明军怀疑,敌人常常徒手走近,然后突然随手捡起地面石头投掷向墙壕对面明军,发起袭击,敌我近距离投掷石头的搏斗经常发生。为减少敌人攻击的威胁,明军就把墙壕外侧可充当武器的石头扔到内侧,有些码放在内侧沟棱上,在敌军攻击和翻越墙壕时,顺手投掷击敌。几百年后,在墙壕长城边上依然保留了西边没有石头,东边的石头比较稠密,有些还有规律摆放的景象。

钵和寺后墩上的草木灰

钵和寺后墩位于野麻湾西北的后墩山顶上,与小钵和寺扼控肃州通巴里坤古道出境段,是嘉峪关防线最北的墩台。墩台视野极其开阔,尤其向西、向北看的很远。墩台顶上至今有一层厚厚的草木灰,是谁留下的?它是做什么用的?墩台除了传递军情外,还有瞭望、警戒、戍守的功能。钵和寺后墩位置冲要,都具备这些功能。墩台以烽火、烟气等视觉可见物传递军情,一般来说,白天燃烟,夜间放火。放火容易,生烟相对难些。使干草生烟最便捷的土办法就是捂烟,捂就是往草上浇水或拌土,使草不能完全燃烧,但又不能熄灭。因为没有充分燃尽,遗留的草木灰中夹杂了半黑的麦秸草秆。钵和寺后墩上的草木灰是墩兵留下的,这些几百年前的灰烬说明,明代当地钵和寺湖(花海)方向、孤红山方向警情稠密,需不断向钵和寺西墩和钵和寺东墩发出警讯,再由它们逐次向关城和新城堡报警,是嘉峪关长期险恶处境的遗存。

红烟墩的由来

墩台一般以所在地地名命名,比如嘉峪关墩、董家沟墩、王景庄腰墩。位于嘉峪关北部的红烟墩就不像是地名,“红烟”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是如何来的呢?墩台以视觉可见的火光、烟气传递军情,一般来说,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遇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火石、火镰点不着柴草该如何是好。墩台周围正好有红色沙土,把这些沙土研磨成粉尘状,裹装成纸包,在发生警情刮风下雨的白天,自墩台顶上向上抛出,在空中随风散开形成红色烟雾,代替燃烟传递信号。红烟墩因此得名。附近的白烟墩也是同样情况。嘉北酒钢尾矿坝一带地下红土层露出地面,经过车辆长期辗轧,表面一层红土变为粉尘。每逢大车经过,搅起粉尘,远看红烟滚滚,风天尤其明显。这些让当代人头疼的沙尘竟然被古人利用,留下了美丽的名字和智慧。嘉峪关境内的墩堡和山川浑然一体,构成庞大防御体系。为守路、守水、守隘口,任何人工长城都不是简单的修筑,都是战争实践和防御智慧的凝练。防线上的一山一水、一丘一石、一沟一坎都以长城姿态履行了阻敌困敌、保卫疆土的职责,都蕴含着金戈铁马的历史和先民坚韧不屈的个性。这种智慧和个性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作者简介

吴晓棠,单位:市党史和市志研究院。

征稿启事

“你追寻诗和远方,我就在嘉峪关等你”

主题文学有奖征文活动启事

为助推嘉峪关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学为嘉峪关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高水平全面小康”进程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开展“你追寻诗和远方,我就在嘉峪关等你”主题文学有奖征文活动。

主办单位

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嘉峪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峪关市文明办嘉峪关日报社

承办单位

嘉峪关市作家协会

活动内容

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美丽雄关”为依托,动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全员参与,倡议动员全国范围内广大文学爱好者广泛参与主题文学创作活动,让文艺引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征文主题

以“你追寻诗和远方,我就在嘉峪关等你”为主题,内容呼应嘉峪关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等,以此产生的文学作品。

征文要求

1.“你追寻诗和远方,我就在嘉峪关等你”为主题的推介嘉峪关文化旅游的文学作品,作品体裁以散文、诗歌为主,兼顾小说、报告文学等其他文学题材,字数不限,文学创作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2.嘉峪关市之外的全国作者可通过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cz/6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