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嘉峪关人结婚太有意思了
嫁人娶亲,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应有尽有。闺女嫁人叫外嫁,上门女婿叫內嫁。这是大漠戈壁上的嘉峪关市文殊镇一带的独特婚嫁风俗。在嘉峪关,男女双方要想互结姻缘,必须履行一系列程序。首先是相亲,一般由媒人引荐,正所谓“媒妁之言”。在物质匮乏的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相亲,程序相对简单一些,一般是媒人介绍双方认识,然后带着男方到女方家见一面,如若男女双方都愿意,女方父母无意见,这门亲事就成了一半。其次是订婚。双方父母一旦同意联姻,选定黄道吉日就可订婚。订婚在当地俗称“提提盒”或“下订礼”。订婚时,女方要带12个干粮去男方家看家,到男方家后把干粮摆在男方的灶台上,寓意一年12个月都要围着灶台转,为将来的丈夫洗手作羹汤。订婚当天男方需送一块方头巾或手绢给女方,女方则做一双鞋作为回礼送给男方,到此就算订婚礼成。结婚时,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选吉日良辰举行婚礼。男方迎娶俗叫“娶媳妇”,女方出嫁称“嫁丫头”,出嫁日称“催妆”。结婚当天,新郎接亲去时要带上“报恩索”(也称离娘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衣物布料,两根大葱、四根猪排骨、一捆粉丝、四条鲤鱼。大葱寓意将来的孩子聪聪明明,粉丝寓意多子,鲤鱼寓意年年有鱼。接亲的人到新娘家后将这些礼物送给丈母娘。丈母娘则会将新郎带来的礼留下一半,另一半送还新郎。新娘离开娘家时,由喜娘或者伴娘提着陪嫁红包袱,包袱里一般包着盆子、镜子、梳子、六个苹果,寓意平安。新娘进门时要放炮、打锣,用和着食盐、五谷杂粮的彩纸花打身,以示驱邪。伴娘搀扶新娘入堂与新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香案上置香烛,摆放斗、秤、大葱(意即称心如意,四季长青)、针线。女方陪的嫁妆主要是衣服、鞋、鞋垫。行礼时男左女右,三叩首,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后新郎新娘互拜,再拜来宾。婚礼完毕后,众人把门,新郎新娘抢先入洞房,认为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就是当家的。双双入洞房坐帐、拜床、喝“子孙汤”(也叫“连心汤”)、吃饺子(意思是捏嘴,捏合在一起)。然后吃宽心面,面里放三个枣,三个桂圆,不放盐,一根面扯到底不能断。吃宽心面的时候,双方吃一半,马上换了吃,寓意夫妻互不嫌弃。婚礼举行完后,宴请宾客,男方准备酒席,女方准备茶叶红糖。一般婚礼在早上12点之前举行,婚宴一般16个菜,第一个是冷拼凉菜;第二菜是双份红烧肉;接下来就是几道时令热菜有荤有素,最后一道是羊肉汤锅快烧壳子。婚宴的菜品,一般老百姓将其形象的称为“七碟子八碗中间夹的个驴卵,芹菜、木须、豆芽子变成鞭子”。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新婚三天回门,婚后还有一个讲究叫“对月挺”,意思是新婚夫妇要到岳父母家和公婆家,各住8天。新郎去岳父母家时,新娘的娘家人会给新郎一条裤子,意思这辈子不受穷。非遗传承人展播民乐木塑技艺之苏晓强苏晓强,甘肃民乐县城关镇人。从年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跟随父亲学习做木塑画,逐渐掌握了木塑画的制作技艺,并能单独制作。并且每周在洪水小学开设木塑技艺辅导班,教孩子们学习木塑画。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乐木塑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投稿邮箱:qq.
上一篇文章: 端午节的起源及习俗 下一篇文章: 嘉峪关市年清明节祭扫工作通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cz/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