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文化馆参加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
9月6日-9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甘肃省文化厅、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在天水举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综合处副调研员魏博,甘肃省文化厅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刘卫华,以及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陕西、甘肃两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共余人参加了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兼具政策性、学术性和实践操作性的业务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各级保护工作者的政策执行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组织实施专项工作的能力,是深化保护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年计划举办8期,每期6天,甘肃班是第一期。
根据会议安排作为嘉峪关文化馆代表进行发言,主要以传统民间工艺我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芨芨草编扎工艺为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简要汇报:
人们常说,古丝绸之路有三宝:骆驼、红柳、芨芨草。芨芨草”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白草”。它们不仅绿化戈壁,防风固沙。
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生活上的物资便利,主要体现在以实用性为主的生产生活需要,例如:编织草绳、草帘、席子、扫帚、簸箕、筐、箩、篓等。
在建筑上也有应用,早在数百年前,在嘉峪关长城遗址里,就有一茬一茬的芨芨草存在,说明智慧的先辈们就用芨芨草作为建筑材料,修筑长城,起到加强牢固的作用。在农家用来盖房子、盛粮食、放食物,充当朴素的生活用具,在农村人家使用较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手工艺的处境面临很大的危机。为了使濒临失传的古老手工艺和文化基因一代代传续下去,建立在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和西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传统的芨芨草编扎工艺被赋予了新的理念、视界、技法、内涵及表现形式。
以“参与代销售”、以“娱乐代教育”的一系列活动形式,让更多的人们来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我市的旅游资源、民俗民风、人文地理等特色,由“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并鼓励带动帮助当地的传承人再创业,就业以及增收创收等活动。
市场定位也已由农村转向城市,更加从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审美需要出发,芨芨草编扎作品的实用化价值降低,生活化、创意化、精致化、装饰化、艺术化大大加强,用芨芨草和辅助材料结合,编扎创作的现代时尚生活器皿、工艺品、旅游文创产品等凸显出更鲜明的雅致感、特色感、情调感和审美感,透露出简约、古朴的时尚之风。
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要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创新,人人都是传习人。使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为加强临近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交流互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还特意安排了陕西省的保护工作者参加此次培训班。学员们表示,通过这次培训班,以讲座授课、交流分享、现场观摩,进一步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和主要任务,开阔了眼界,厘清了理念,强化了信心,提升了技能水平。
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嘉峪关这个以雄关命名的城市,其巨大的潜能正在被发掘,无论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对现代文化建设而言,做好一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字编辑:曹海龙
图片、摄影:曹海龙
板块编辑:肖芸
长按白癜风完全治疗吗白癜风该如何治疗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yuguanshizx.com/jygscz/4858.html